高等教育心理学 考试答案

2023-04-20 15:25: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等教育心理学 考试答案》,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心理学,答案,考试

理学

学习动机定义&分类:定义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分类:1.动力来源:内部&外部;2.发挥作用的时间:近景性&远景性;3.起作用的大小:主动性学&辅助性;4.作用对象的范围:普遍性&特殊性;5.动机的性质:正确&不正确的。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的强度适中,学习效率也高;动机水平过弱或过强,学习效率也不高。因此,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中等强度的动机。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水平提高而增强,直至达到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而上巅峰,之后则随学习动机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同时,学习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还要因学习材料的性质、难易程度等因素而发生变化。从事较为简单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高的学习动机,从事较为复杂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低的学习动机。

分析比较不同取向学习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教育意义

(一)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观点:1.强化可以同时用来解释操作性学习的发生和学习动机的引发。动机被看作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推动力量并用强化来解释学习动机的引起和作用。强化是提高反应概率的手段(中性)。2. 强化物是能增加操作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的一种刺激。3.正强化指刺激(喜欢、向往)出现会提高反应;负强化指刺激(讨厌、回避)退出会提高反应。4.强化有及时强化与延时强化、固定强化、偶然强化。替代性强化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自我强化指行为达到自己设立标准,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其行为过程。教育意义: 1.现代学校中用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奖赏、表扬、竞赛等教育措施都是以强化动机理论为依据。2.让学生充分了解奖惩的行为标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与个别差异。3.强化比负强化好;惩罚只限于学生知错能改的行为;多使用剥夺式惩罚。

(二)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观点:1.成就动机是人们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特征是:以积极努力为标志,能够面对挫败,具有多元性。2.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表现为避免预料之中失败结果的行为。每个人的成就行为最终要由这两种动机的综合作用决定。3.追求成功的倾向(TS=追求成功的动机(MS)×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S)×成功后的诱因价值(ISMS=1- IS。学生最有可能选择成功率50%的任务。教育意义: 教师应增强学生追求成功的倾向,排除害怕失败的消极心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三)韦纳成就归因理论:观点:1.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2.韦纳提出了三个基本假设:一是个体对自己在一定情境下的行为具有自我归因的倾向;二是个体对于自己行为后果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三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的归因决定着日后的学习积极性或动机强度。3.三维归因理论(P64图)六因素:能力;努力程度;运气;任务难度;身心状况;外界环境。三维度: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内在性(内在&在);可控性(可控&不可控)。内在的、不可控的、稳定的归因倾向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意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于学业成败的归因方式预测其日后的学习动机,并采用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矫正消极的归因倾向。(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要做科学归因;发展学生平衡的控制结构;替代性的选择)

(四)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观点:1.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指向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通常取决于人们的需要。2.需要金字塔:从低到高级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3.人的需要会随许多因素(对象、事件、时间和环境等)的变化而变化。需要决定行为的方式和方向。4.各种需求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还有先后顺序之分。基础需要是成长需要的基础,成长需要对基础需要有导引作用。 教育意义: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需要时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学生的学习从根本上讲,是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激发学生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促使其自主学习。

(五)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观点:1.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2.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一个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一个是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期待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果期待;另一种是效能期待。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就会产生“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两点: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二是个体的归因方式(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内部的可控因素)。

教育意义: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的倾向,把个体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类的动机。应将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作为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高校教师如何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1.社会方面:①有关部门要关心和维护高校教师的合法权利;建立和完善对高校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2.学校方面:①建立和谐的高校社区;加强人性化管理;3.教师个人:①正确认识与对待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压力观;始终保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热情和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领和自信;善于时间管理,80%精力做20%重要的事情;留出一定的休息时间,学会在快节奏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多与朋友交流沟通,身份放松,体质增强。





1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主要问题及成因:主要问题:1.职业倦怠;2.心理挫折;3.人际交往障碍;4.角色冲突。 成因:1.文化因素: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缺乏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经济因素;2.教师职业因素: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工作和教育变革的现实压力;3.教师个人因素:教师的生活发生激烈变故(如婚姻破裂、家人或自己的健康状况严重受损)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强、不善于与人团结合作及交流。

当前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特点,培养他们积极归因的策略:1.特点: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主要分为积极的归因倾向和消极的归因倾向。积极归因倾向的学生追求成功,消极归因倾向的学生避免失败。追求成功的学生较之于避免失败的学生有更强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学习情绪更加良好。避免失败的归因倾向一旦稳定成为一种习惯,极易导致学生出现习得性无助感,有了这种心态即使有成功的机会学生也难以去尝试。2.策略:①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②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要做科学归因;③发展学生平衡的控制结构;④替代性的选择。

试从学习动机角度分析当前大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数量,影响着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效果,因此学习动机很重要。但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毕业以及求职,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学习动机即缺乏学习活动的内动力。缺少内部学习动机则自身对知识没有渴求,往往在近景性学习动机上表现很突出:60分万岁、过关就好。没有远景性学习动机,则不会给自己订立一个远景目标而去努力。从而成为一个表面型动机者,即为了应付检查和考试及格而进行学习的动机。在此动机的推动下,学生会采取应付性的、肤浅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监控学习行为较少。

结合高等教育实际说明如何激发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要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2.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3.提倡学生开展建构性学习;4.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5.训练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6.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7.合理运用强化手段;8.制定规范,鼓励适当的竞争。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积极的自我观念;2.环境适应良好;3.人际关系和谐;4.情绪调控能力较强;5.行为合理;6.人格较完善。

衡量心理健康的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1.统计学方法:以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以心理健康的常态作为统计的依据。把不同个体测定的结果与常模进行比较。特点:比较客观,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但该方法有明显的缺陷: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个体在人群中虽是极少数,但很少被认为是病态的。

2.社会适应判定法:以社会行为规范为准则,考察个体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特点:局限性非常明显。违反社会行为规范与心理异常不能视为一回事,因为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心理不健康仅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并且,社会规范随着社会发展也会发生改变。严格地说,这种方法是一种社会学标准而不是心理学方法。

3.生活适应判定法:以个体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生活为标准。特点:具体应用时易受评价者的主观影响,操作缺乏客观性。但如果操作者接受过专业教育以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仍可以进行比较准确的测量。

4.主观病痛法:是依据个体内省的主观感受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特点:没有体外的统一标准,随意性大,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正式衡量标准来使用。

5.症状判定法:以个体是否才能在某些生理和心理异常的症状为依据,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判定。特点:床应用较多,但效果取决于判定者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异常的多种症状的熟悉程度和进行多方面身心检查的判断程度。

3、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问题:1.生活适应问题:因家庭、受教育环境、成长经历、学习基础等不同而造成的多元文化的适应问题。2.习问题:压力大、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方法不合理、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3.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的不适和困惑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咨询的首要问题。4.情绪问题:负向情绪高于正向情绪,表现为情绪波动大,高低不定,喜怒无常。5.自我意识问题: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以自我为中心。6.恋爱与性心理问题:青春期教育不够,对恋爱和性的认识不够,由此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如失恋、单相思、恋物癖、窥淫癖等。7.就业心理问题:自负心理、自卑心理、从众、依赖、攀比心理等。8.上网成瘾问题:对网络过分依赖,学习兴趣丧失,生物钟紊乱,人际交往技能退化等。9.神经症:大学生最常见的神经症有强迫症神经衰弱

原因剖析:1.大学生自身因素:人的发展阶段:处于青年期、逐步完善;自身特点:自我意识强,思想还未完全成熟。2.学校教育因素;高考制度、应试教育有的高校商业气息太浓。3.社会环境因素;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突发性的强烈生活变动(家庭破裂、恋爱失败等)。4.家庭教育因素:离异家庭的问题突出;代际关系(代沟)。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cddaaddc850ad02df80411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