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翻译教材的不足和改革焦点

2023-01-21 10:01: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英语专业翻译教材的不足和改革焦点》,欢迎阅读!
英语,不足,翻译,教材,改革

英语专业翻译教材的不足和改革焦点

作者:孟欢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





(天津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天津 300204

要:随着翻译研究的蓬勃发展,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我国英语专业教材已经严重滞后,亟需改革。有了翻译教材,却很少被教师采用。本文通过研究现有主流翻译教材,探讨了翻译教材的不足:教材中理论的位置、教材的结构以及内容,通过分析得出了翻译教材改革的方向和焦点。

关键词:翻译教材;翻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270-02

一、翻译教材之现状

翻译教材(本文讨论的是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教材)在过去几十年当中有数十本之多,有各自的优缺点。张美芳教授在《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一书中,详尽地列举了我国的翻译教材,并通过读者反馈比较了其中十来本有一定影响的教材。在这些教材中,40%以上的读者认为有的教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理论与实践脱节,有的教材,甚至有70%~80%的读者认为译论应该改进,20%左右的读者反映教材编写体系及材料陈旧,还有部分读者反映练习编排等问题[1]。总的来说,重点是反映教材中的理论,要么过于陈旧,要么过于单一,要么叙述过于浅薄,要么与实践脱节。虽然似乎众口难调,而事实却正是如此。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材重技巧,轻理论。大多数教材都习惯性地把“增词减词拆句合句词性转换”等等技巧类的说法纳入其中,无非是改动一下例子,鲜有创建。有些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学得囫囵吞枣。虽然当时可能有所收获,练习也能顺利完成(试问:对于“请用减词法处理下列句子”之类的练习,当时学完该技巧后,怎么会不能完成呢?),一旦面临翻译实践,也就是说,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所谓的技巧。用学生的话来讲,就是“想不起来用”、“用不上”。这样看来,这些所谓的技巧是不是也脱离实际了呢?

穆雷教授在《中国翻译研究研究》一书中写道:“几乎所有的翻译课教师对现有教材状况表示不满。他们认为,统编教材的内容和译例陈旧,体例不够多样;新出版的教材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令人难以选择;不容易找到适合学生要求,紧密联系实际的翻译教材;缺少译文规范,难度由浅入深的系统练习材料等。”[2]

如此说来,翻译教材的改革还是亟待进行。而且,改革的重点不单单涉及翻译教材中的理论技巧,而且涉及到翻译教学中的很多方面。下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翻译教材改革的焦点

()理论在翻译教材中的地位

翻译教材中究竟要不要理论?曾经有人认为翻译教学(尤其是本科阶段)不要谈理论。如果事实果真如此,为什么有众多学生和教师反映教材缺乏理论指导呢?林克难教授认为:“技巧教学绝不是翻译课教学内容的全部或者说唯一的内容,翻译课应该将至少百分之五十的


时间用于科学翻译理论的讲授,因为只有科学的翻译理论才有可能揭示翻译中最本质的东西,从而从宏观上指导翻译实践。”[3]在西方,Mona Baker在其书中,针对有人认为“翻译的能力是天赋,要么拥有,要么没有,因此,译得好与坏,与学习理论与否没有关系”的言论,是这样反驳的:“理论的训练确实并不一定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译者译出合格的译文,就如同医生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能治好病人的病,但医生不可以不学习人体的构造和药物的药

性。”[4]通过学习理论,至少可以让译者有章可循,增强信心,在最大限度上从宏观上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

既然翻译教材中理论的存在有其必要性,那么,如何阐述为好呢?笔者认为,主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涉及的理论过于深奥,或对语言学基础要求过高,这会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难以接受,以致从心理上产生排斥感。二是涉及的理论述篇幅不够,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就算学了也难以致用。总的来说,可以安排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理论,着重论述。同时,在理论的安排上,不必集中在课本的前言概述部分,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灵活地穿插。比如,很多课本都有“应用文本翻译”这一章节,那么就可以考虑在这一章着重讲述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派。

(二)教材的结构:是要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

教材中应该如何安排知识呢?我们大多数的教材都秉承自下而上这种模式,即从词层对等,上升到短语、句子,最后到语篇。这诚然有其好处:对于事先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可以更好地接受。但是这样的结构,容易出现翻译单位选取不当的情况,即脱离上下文,脱离语境,脱离语篇。然而,语篇分析是翻译前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所以也可从宏观到微观,从语篇到词的顺序进行。笔者认为,翻译教材,尤其是英汉翻译教材,实际上容量很少,而要学习一个学年。这样,就可以考虑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先从基础打起,在达到一定水平后,第二学期开始从文本分析入手,再从宏观到微观。让学生在两种不同的结构中,对比、体会,相信会让学生对翻译的理解达到新的高度。

(三)教材的内容

现在是市面上的翻译教材百花齐放,各种教材不断涌现。诚然,这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上的不同需要,但我们还是需要统一编写教材。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的刘季春认为,编写统编教材有以下理由:“首先,编写统编翻译教材,作者就必须以高屋建瓴之势来构建教材的体系,从而避免以偏概全;第二,编写统编翻译教材,就给全国高校的翻译课提供了教学之本,可缩小师资悬殊带来的问题;第三,统编翻译教材可为广大自学的人员提供方便,因为翻译教材之多常常令他们无所适从;同时也为自学考试的主考单位提供了教辅和命题的依据。”[5]这样一来,什么样的内容该进入统编教材,现有教材的改革内容如何改革,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从内容上来看,现有教材的主要缺点有:

1.例子缺乏语境。传统教材中,译例往往在单个的句子中出现,所配备的练习也是如此,基本上都是脱离上下文和语境。这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学了所谓技巧也难以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去。即使因为篇幅所限,不可能收纳全文,至少也应该向读者交代清楚原文相关的语境信息(写作背景,原文的大意和用途等等)。

2.技巧难以致用。Peter Newmark在自己的《翻译教程》中提到:“我不能使你成为一个好的译者,我也无法使你写得漂亮。我最多能够做到的,就是给你提出一些关于翻译的基本建议。”[6]这是非常中肯的,反观我们的教材,很多都试图探索翻译中潜藏的方法、技巧和规则,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翻译课的内容就完成了。事实上果真如此吗?传统教材的通病是重技巧,只讲怎么译,使用什么技巧,而不讲这种译法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译。如此说来,这需要引入其他内容。刘全福认为,传统教学法,“以教学对象熟练掌握翻译论和技巧本身为基


本宗旨,这种教学观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从而把学生引入歧途,造成学而暂时不能用的结果”。针对这一缺陷,刘全福提出“批评法”,即“让学生在完成翻译练习后,对译文进行自我或相互间的评价和修改,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水平,培养其应变、创造及译文鉴赏能力”[7]。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翻译技能的提高,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把学生放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去锻炼去考验。而我们有些教材,所举的例子趋于完美,让学生觉得难以企及,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到大不了如此高度,不免心生沮丧。而实际上,这些例子只不过是大量翻译实践中的个别现象,并不可取。翻译教学,应当把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培养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译出合格的译文。

3.文学翻译和应用文本翻译的矛盾。现今社会,学生毕业后,甚至在学校中就会接触到大量应用翻译的实践。那么,究竟在翻译教材中,要不要出现实用英语的内容呢?现今,大部分统编教材中都涉及到的实用英语翻译,以单独一章作为处理,划分文本类型进行学习。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原就以文学翻译为绝对重心,纳入这些新的内容,原本是一个好的补充。可是大部分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或是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使得这一部分的教学变成了镜花水月。所以,今后是否可以考虑将实用英语翻译另辟一册、单独讲授,并聘用富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4.课本与自编讲义的矛盾。在翻译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宏观上传播翻译理念,微观上进行技能指导。现在,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使用自己编纂的讲义,有的甚至完全抛开课本。无论教材如何改革,都一直沿用自己总结的讲义和编订的练习。这其实有利有弊。好处在于,这些讲义的内容一定是教师多年来翻译心得和教学经验的总结,通过反复实践才编辑完成,一定非常宝贵。但教师也应兼收并蓄,吸收各翻译流派的精华,再将其传授给学生。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

三、结语

相比西方,我国的翻译教材建设已经滞后。很多新教材,也不过是在旧有教材的基础上稍加改动的成果,缺乏根本意义上的变革。不但如此,专门讨论翻译教材的文章也不是很多。笔者深感于此,姑且抛砖引玉,希望与众位同仁一道共建有我国特色、兼收中外翻译思想的教材体系,把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师生共同进取、共同创造翻译教学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9.

3〕林克难.翻译理论教育纵横谈[M].’96全国首届翻译教学研究会交流论文,1996.

4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5〕刘季春.实用翻译教程[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6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London: Prenice Hall, 1988.

7〕刘全福.“批评法”在翻译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翻译,1996(5).

(责任编辑 徐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d40985532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