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文化之太谷秧歌

2023-04-13 18:0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晋文化之太谷秧歌》,欢迎阅读!
太谷,三晋,秧歌,文化

三晋文化之太谷秧歌

文化是什么呢?我认为,文化就是活跃在所有和衣食住行相关的活动中、能体现一个地区的风情、民俗,社会风气、人们交往交流的方式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却贯穿人一生的思想和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渗透在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这么说,生活就是文化的活化石。而秧歌就是这活化石的另一种演绎。

秧歌主要流行与广大的农村地区,其取材主要以农民的生活故事为主。太谷秧歌更是如此。其取材绝大部分取自于真实故事,以当时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并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的文化。这种文化才是最具有研究意义的东西。所以,下文就从太谷秧歌的形成、分布、特点、缺点、发展这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我口中所谓的文化之宝。

在说其形成之前,先来了解下太谷这个地区的历史背景。太谷县位于山西省晋中盆地东北部,春秋时期,这里是晋国大夫阳处父的封邑,西汉时置阳邑县,属太原郡,公元598年改名太谷,沿用至今。这里地处太原到晋东南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域,民族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太谷秧歌就是融合了多民族文化成分的一种民间艺术样式。

太谷秧歌,最初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是劳动者伴随着农事活动而传唱的一种民间小调,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宋代,民间街头的歌舞娱乐活动称为“闹秧歌”,明代以后这种活动更为盛行,逐渐把说唱、舞蹈、武术、技艺等形式融入“闹秧歌”中,发展成为可表演欣赏的“地秧歌”和“过街秧歌”。清代时,随着山西商业的巨大发展,便捷的交通和雄厚的金融资本使太谷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商贸的频繁往来,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发展,在吸收借鉴和融合外地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太谷秧歌开始向戏曲化发展,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艺术舞台上的一支地方小戏。千百年来,太谷秧歌以其曲调优美、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而广泛地流行于山西中部的太谷、祁县、榆次、清徐、平遥、文水、交城、汾阳、晋寿广1



1


太谷秧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 内容。太谷秧歌的剧目,保存有剧名的达三百八十多个,绝大部分题材源于当地的民间

生活,就地取材,即兴编词,信手拈来,幽默诙谐,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等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活泼的表演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反映风土民情。有代表性的剧目有:《打冻漓》《偷南瓜》《算账》《卖元宵》等。 2 词律。唱词中多运用晋中方言。如:日哄(哄骗)、夜来(昨天)、鸡迷(精明)、蚧蛤

蟆(蟾蜍)等;夹有快板式说唱,节奏轻快活泼。如:今儿个,起得早,我拿上镰刀往地里跑;在唱词和主词之间,运用丰富的语气虚词,如“依儿哟、呀得儿丢 衣打去 晦得儿”等,显得活泼有趣;还加入歇后语,如:蚧蛤蟆蹲门前---冒充石狮子,诙谐幽默。

3 音乐太谷秧歌的伴奏音乐最初以武场伴奏为主,包括鼓板、马锣、铙钹、铰子、小锣、

小钗、木头,后加入云锣、镗锣、镗鼓、战鼓、碰铃等,在鼓板的指挥下,以马锣和铰子为强拍,铙钹和小锣为弱拍交错使用。后来逐渐加入文场伴奏,包括中音板胡、二胡、大三弦、低胡、唢呐,后来又加入扬琴、琵琶、笙、笛子等木乐器。

4 道具。道具相当简单,一张卯桌,一个幕,有时也会有俩把椅子,即成一个舞台。这个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de9b52b227916888486d76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