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说课稿

2022-12-22 19:05: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克与千克说课稿》,欢迎阅读!
千克

《克与千克》说课稿

榆林乡大榆林小学:张利军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第一课时。 .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轻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些经验是学生建立质量概念的重要基础。本课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用数学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悟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

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

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

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 000克。 教学难点是使每个学生真正能够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并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教师的教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活动情境,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 2.学生的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的开始我先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进行课前谈话:

课堂中我先以一题有趣的IQ题引入:一只蚂蚁从飞机上掉下来,你猜它是 怎样死?(答案是由于蚂蚁太轻了,在空中漂荡的时间太长了,饿死了。 在做练习之前再次创设情境:同学们学了这么多知识,惠亿家超市的老板很想请大家去他的超市帮忙,你愿意吗?但去之前可要经过老板的考试哦。你们有信心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乐意地主动地参与到巩固练习中。最后以超市送给大家见面礼,很自然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整节课以参观超市开


头,到超市帮忙结尾,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 (二)注重应用,探究新知。 1,介绍常用的秤。

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出:物体的质量需要秤来称。在认识千克之前,首先让学生认识秤。先说说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秤,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磅秤、电子秤、弹簧秤、台秤、盘秤、杆秤、天平、健康秤)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构建克的概念。

“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来认知克是用来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单位,通过用天平称出1克的2分币,再用手掂一掂,让学生充分地体验1克到底有多重,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样,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建立克的质量观念,并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3、构建千克的概念。

在生活中,“千克”为质量单位的物品很多,为了深入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我设计如下教学步骤: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说一说,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初步感知l千克的质量观念。

4、沟通克与千克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克与千克的进率时,先让学生去看两个平时比较喜欢的水果,西瓜和菠萝,记住他们的质量,然后通过平衡的道理去观察什么时候质量相等。从而得出1千克=1000克。接下来再设计一些习题,解决克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为学生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总之,我在本节课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学生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在本课教学的设计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指出。

2009515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e2b6f7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