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巧用影视资源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22-03-23 04:05: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巧用影视资源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欢迎阅读!
语文,优化,小学,教学,影视

浅谈巧用影视资源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影视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在语文课堂40分钟当中,在不同时机运用影视资源能产生不同的作用。课前及导入阶段运用,能让学生迅速投入课文情境;课堂中可以作为课文内容的诠释手段;课堂结束前则可以作为拓展学生视野、升华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影视资源 优化 阅读 教学 【正文】

影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其直观性带给人们的深刻感受是文本所难以达到的。将影视引入课堂,

还可以丰富、完善各学科教学功能的单一性,同时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因此,近年来,这一教学手段,已渐渐为教育界所接受并推广。

影视资源什么时候切入,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并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完全取决于课堂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取决于语文文本教学的目标。从课堂实践的效果来看,主要有四种方式:

1、上课之前,接触文本之前。

在学生没有接触文本之前,利用活动课或学生课余时间,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影视资源,此时有相对长时间可以欣赏比较完整的影片,主要目的或是对文本描写的背景有充分的了解,或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适当的激发,或是对文本描写的内容有形象的理解,或是对文本表达的情感有真切的感受,抑或兼而有之。当然,教师在学生观看之前最好先对影视资源认真看一遍,掌握该资源的中心内容和利用价值,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情知状态,找准放映中需要给学生点拔之处或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体验、讨论之处,并且在观看前提示或观看中讲解,这样便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影视资源的作用。在教授人教版小语文四年下册第30课《文成公主进藏》这篇课文时,我考虑到课文的故事背景下所蕴藏其中的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番主和战略、唐朝的繁盛等传统文化等。如果只是简单地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就错失了一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好机会。如果只靠简单的语言来灌输这种深厚的文化精髓,恐怕会使教学的内容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让学生观看了电影《文成公主》。让学生在动感的画面中对唐朝的历史文化,和番的主和战略、唐朝的繁盛等有所了解,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背景、内容、情感都有所认知和体验,这就为课堂学习作了非常扎实的铺垫。

2、上课之始,接触文本之前或初步接触文本之后

在新课导入或初步感知文本的时候,借助于影视资源的导入能在课堂伊始就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这无疑是给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安上了一个精彩的诱饵,引领者学生迈着和老师同步的步伐,进门探索下去。如教学人教版第九册第七组课文第24课《最后一分钟》,学生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缺乏认识,对作者在诗歌中喷涌的爱国情怀难以共情,于是我就想到了将 19977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视频录像播放给学生看。果然这堂课的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光从学生的感情朗读中就能体会到学生已经和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了。无怪乎鲁迅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

3、上课之中,深入理解文本之时

在合适的时机将影视材料充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满、充实,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内容。

3.1、影视资料入情入境,进行词句教学

影视资源它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深刻的内容直观化,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比如人教版第九册第八组课文第26课《开国大典》中要学习大典这一个词,学生只了解到大典是盛大的典礼。而通过看电影《开国大典》片断后,学生对大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真切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庄严、隆重、壮观的场面。影片从感官上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多媒体资料,同学们在课后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说出自己感受,而达到听、说等综合能力的训练。 3.2、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影视资源插入语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师要善于理清情感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心理作用点,进行适当地点拔、启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思维或想象的要求,引领学生进入感悟、品味、体验、讨论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我在教学教版第十一册第二组第5课《詹天佑》这一课时,遇到了这样一个困难:课文的历史背景离现在较久远,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学生对此没有切身的体会。为什么帝国主义会对中国态度如此轻蔑?帝国主义是如何阻挠中国建设铁路的?为了帮助学生理清以上问题,课堂教学中,我安插了电影《詹天佑》中的一个片段:

1905年,詹天佑奉命修建京张铁路。工程伊始,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英国侵略者乘机向清政府报价,声称英国工程师只需要500万两白银即可修建好京张铁路。清政府限詹天佑将修建铁路的700万两白银预算缩减为500万两,并将预算修筑时间的6年缩短为4年。詹天佑顶住压力,毅然接受命令。英、日侵略者趁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当打听到詹天佑铁路工人的工资后,他们设计诡计以更高的薪酬吸引詹天佑手下监工带领工人到英国人铁路上干活。同时,由于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贵族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

在电影片段激昂跌宕的情节发展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走入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当中,当侵略者引诱工人们离开詹天佑的铁路工程队时,同学们脸色凝重,眉头深锁,不约而同地握紧了拳头:帝国主义的侵略恶行已在直观影像中内化为孩子们心中深深的爱国情操。此时,影片嘎然而止,我问孩子们:“当你看到詹天佑所面对的这些困难,你有何感受?”在片段中,孩子们了解到詹天佑修铁路所面临的多方困难,而詹天佑面对困难而坚毅不屈的表现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孩子们对詹天佑不屈不挠、爱国的形象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3.3、影视资料增强直观性,突出教材重点

影视资源题材丰富,是语文教学中极为可贵的外物凭借。对于一些文学色彩比较浓厚的课文,教学中的难以理解的词、句,如果选择合适的影视资源,不仅能使课堂变得生动,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补充文字教材无法传递的空白,化难为易,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课文的学习起到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第八组课文第25课毛泽东诗词《七律 征》这首诗歌的时候,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的学生根本没有经历过那段艰苦的岁月,没有去过金沙江,没有走过大渡河。读这两句诗时,学生毫无感觉,感受不到金沙江、大渡河的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泸定桥根根寒气逼人的铁索。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单纯让学生理解诗意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字的理解。于是我适时介入了电影《飞夺泸定


桥》相关视频,这样学生感受到金沙江、大渡河的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泸定桥根根寒气逼人的铁索。对红军如何日夜兼程24小时内赶到泸定桥,又是如何在只剩十三根铁索、桥头又有敌人机关枪扫射的情况下强行渡河情况有了感知,理解句子深义就容易多了。影视的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突破了教学难点,悟出字蕴含多重含义: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表现了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同时学生也强烈地感受到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这是任何讲解所无法企及的效果。

3.4、运用影视资料抓住动情点,升华情感点,渲染教学氛围

影视是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因其生动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极富感染力。抓住动情点,渲染情绪,是影视资源的拿手好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影视熔诗情画意于一炉,集时间空间于一身,教师要善于抓住并运用那些最煽情的情节和镜头,渲染教学氛围,去打动学生心灵。把影视引进语文教学,学生这一审美主体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视听综合感知,以直观的影视镜头作为外来刺激,融入自己的情绪因素,产生通感效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形象感染、艺术陶,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促使其思想感情的内化,完善学生精神世界。比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组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后,我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人类肆意破坏环境的恶果,剪辑播放了电影《后天》的相关片段,这部生动而严肃地描述了这样的故事:由于人类滥用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使得地球上短期内出现了极端的全球气候变异,冰雹、龙卷风、暴雨、洪水等灾害性天气频发,全球气温大幅度骤降,北半球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学生和我都被这部电影深深感染了,心灵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当然对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如果没有影视作品介入,恐怕是难以达到这种切身体验的。又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五组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多么伟大的壮举!”“多么杰出的女性!”这句话,真正自觉地学习居里夫人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适时播放了《居里夫人》的取得成就震撼世界影视片段和放弃优越生活,忍着丈夫去世之痛顽强拼搏的影视片段,与课文的描写紧密结合。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4 、上课之尾(),在学生比较充分的理解文本之后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闲情偶寄》)。又就是说文章的末尾要像敲钟似的,使人觉得余音绕梁。而如果巧用影视作为课堂的结尾的话,又有怎样的效果呢?比如人教版第九册第八组后两篇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编者的意图旨在让学生了解了毛泽东的伟大之后,体会毛主席凡人的情怀,了解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这样的一个毛泽东更真实、不仅可敬而且可亲。这样,学习了本组课文后,让学生欣赏由古月主演的经典电影《毛泽东的故事》,既能对毛主席有更为全面和立体的认识,又能加深对本单元课文的理解。

当然,我们要注意,影视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所选的影视片断必须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且课内放映的总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影视课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巧思妙想,打破传统,勇于创新,选取适当的影视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影视教学资源,就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吹响快乐学习的集结号”! 参考文献:

1、徐倩:《网络环境下的影视资源与名著导读》,《中国电化教育20041,第28页。

2、柳媚 《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2009年,第29页。

3、张晓蓉.充分利用优秀影视作品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教育学文摘杂志》. 2010年第12期,第22页。 4、彭莹. 影视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使用. 《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1期,第37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e89ef7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3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