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2022-03-21 16:44: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欢迎阅读!
下册,单元,教材,年级,数学

一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

本单元(课本第

2页)是学生正式学习平面图形的开始,旧教材是先认识平面图形,

再学习立体图形,而新教材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分开认识,先认识立体图形,再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描出简单的立体图形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既参透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利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尤其是课本第4页例3:“七巧板”这一教材的引入,由于其千变万化而易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同时又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数学学习中。(七巧板在国外称为“唐图”,意思是中国图。不是唐代发明的图)其历史渊源,我们可以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在上课时,给我们的孩子

说说。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主题图,与例题进行整合:买气球是十几减9的素材 买风车是十几减8的素材 学生赏鱼是十几减76的素材 本单元的计算分3个部分进行: P10页) 1 ①十几减9 P13页) 2 ②十几减876 P17页) 3 ③十几减5432 例如课本P10页例: 15-9有很多种计算方法 10-9+5=6 15-5-4=6 也可以用想加算减的方法:

③因为:9+6=15 所以:15-9=6

不同学生对不同算法的选择会不完全相同,关键是帮助学生养成灵巧计算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在训练时,应选数目较大和常出错的题目,如:17-8 14-6 等等……而且计算还应该变换练习的形式,比如: 找朋友、开火车、接力赛、对口令、送信等多种多样。还要进行“听算练习”使学生不仅能算,也能很熟练地算。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课本P27 1 主要是让学习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分类的计数方法。最后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类计数,渗透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课本28 2 从做游戏分组的问题出发,则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分类,并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这种能力对学生来说是非常之重要的,这是一切统计的起点。同时,也将统计工作中最基础的最重要的一环——收集整理数据,简单地渗透给学生。练习 课本29-31页中,由易到难的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评价样例,在数学中,不要为分类而分类,分类要具有目的性。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学生认识20以内各数,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一阶段;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是认数教学的第二阶段。本单元的教学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教材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有图片、有表格、有实践活动、有游戏,例如:P35 2题的“数泡泡”P44 1题“连线”和第3题“送信”P45 4 “猜数游戏”等。从而使学生喜欢看,喜欢做,喜欢想。P46页的例7 在使学生继续体会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数数或数的组成知识去解决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教材加大了练习的思维含量,P40 12 引导学生在“想数”的过程中体会思考问题要有序,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本单元课本52页的主题图出示了四幅反映学生日常生活的画面,其中有三幅都反映了一个主题:一切商品交换都离不开人民币,揭示人民币的作用,同时还教育学生将零钱积攒起来,渗透节俭、理财、爱国等教育。由于原来将小数形式呈现物品作为正式的教学内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修订后的教材将这部分内容移到了课本56页“你知道吗”中,作为仅需要学生了解的内容,不纳入必学课程教学。连带取消了计算中从小数到复名数的“转换环节”同时由于计算的数据只限于20以内,涉及复名数的计算不需要进位、退位,大大降低了计算的难度。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为四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包括不进位和进位)、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包括退位和不退位)、整十数;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其中课本74——78页)例3——例5这部分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例3含小括号的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含小括号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上编排的。教材由实际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用算式表征自己的思考过程,而引入小括号,体会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

4是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例5是从被减数中减去3个相同数的实际问题。通过例4和例5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同数连加和减去相同数的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为今后学习乘法和除法作些铺垫。

第七单元:找规律

课本85——88页,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上一轮教材实验的结果,修订后的教材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例1 从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境引入,同时明确;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使学生初步感受规律。2主要是结合直观的图形的变化规律来教学数字的变化规律。3的第一小题仍然教学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但与例2有两点不同:是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要通过计算相邻两项数量的差来找出。与前面的例题相比,例4的规律最为隐蔽,也最为复杂,学生要研究每一个完整的数组中3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现了数量关系即发现了规律。为了降低难度,教材让一些数字保持不变,以方便学生观察和思考。规律的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背后体现的规律可能是同一个。找规律就是要找到这背后藏着的“不变”

以上是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及个人看法,如有异同会后交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ee62fd2d1f34693daef3e8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