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快乐

2022-06-05 23:17:4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何为快乐》,欢迎阅读!
何为,快乐

何为快乐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对何谓快乐及如何实现快乐有着深层次的思考。《论语》开篇载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为何悦?朋自远方来为何乐?人不知又为何不愠?此处的“说”“乐”并非一般人满足之后兴奋,而是人们在学有所得时产生的一种愉快的心理感受。

孔子所倡导的快乐不是学者一己之私乐,它倡导学者应当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襟怀,这种因学而得的会心喜悦向外扩展,能够施及的对象首先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朋友相聚,交流学习心得,体悟生活中的道理,当得到对方同样感受的应证时,即朋友之间有种相见投缘的感觉时,彼此心中的感受就是孔子所说的“乐”

整篇《论语》以乐立意,快乐教育是其中的主线。正如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而李泽厚《论语今读》中也认为此篇奠定了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人如何获得真正的快乐,以成就快乐人生,透过《论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求得快乐的原则。

无志者不乐。快乐是有志者成功的愉悦。孔子反复强调志向的重要性,孔子七十岁时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最高境界,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因为志于道,才会有目标,才会安贫,才会有所作为。所以,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个有了志向的人,要想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要不断地磨炼意志,最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最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意志坚强的人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美好品质。

不仁者不乐。孔子主张要实现人生的快乐,教育者就个性品质而言必须是仁人。仁乃一种心境,亦人心所同有,人心所同欲。一个能爱憎分明的人,其情感当是健康的人,也当是个快乐的人。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仁的基本素养,快乐教育则无法实施。礼乐作为一种情感教育方法,其目的是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快乐潜质,但对不仁之人,终是无计可施。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仁人君子无私的胸怀,磊落的行为,使他时刻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态。

无友者寡乐。马斯洛在他的动机理论中认为社交的需要高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种处于第三层次的需要,即归属和爱的需要。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们在与朋友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释放忧愁,可以彼此分享快乐。故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提出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谅,友多闻。

孔子的快乐是人们在学有所得时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作为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先,它强调了快乐的根本在心而不在境,这就意味着快乐是人人可以获得,时时可以实现的东西,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是人们是否具备获得快乐的修养。快乐是学有所得时的体验。这就寓示着快乐的获得源自学习,不学则无所得,无所得则无所谓快乐。所以,孔子将志于道、恒于学作为获得快乐的重要源泉,这就赋予了人生之乐以动态的特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f5dc93f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