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咏史怀古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2-11-26 13:12: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鉴赏咏史怀古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欢迎阅读!
古诗,几个问题,鉴赏,注意



鉴赏咏史怀古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咏史怀古诗是古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咏史诗是针对古人古事陈说见地,总结历史教训;怀古诗是由登临地之景所诱发而抒发感慨。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的古诗鉴赏题所考的唐朝杜牧的《过华清宫》及宋代杜常的《题华清宫》就是咏史怀古的代表之作。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30首古诗词曲中,咏史怀古诗就有5———《石头城》《桂枝香》(登临送目)《念奴娇》(大江东去)《永遇乐》(千古江山)《扬州慢》(淮左名郡),如何对这类题材的古诗进行鉴赏呢?



一、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内容上多描写登临地的景象或描述登临地曾有过的著名人物、实。思想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心系国家:有的借古伤今,表达国运衰微、国家昔盛今衰的忧患意识,如《石头城》;有的借古讽今,讽刺统治者荒淫无度并告诫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如《越中览古》。二是抒发个人情怀:有的抒发个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有的针对历史人物、事件表达不同流俗的见地。从表达技巧上讲,这类题材的诗多借用典故或者多进行古时与今时、古人与自我的对比来陈说见地、抒发感慨。



二、了解作品所用的典故,揣摩作者用典的意图。

用典是咏史怀古诗常用的手法,这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尤其是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典故及其象征意义一定要熟悉掌握,如辛弃疾的《永遇乐·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六个典故,如果不了解其中涉及到的人、事,恐怕就很难读懂诗的内容和感情。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典故主要有:青青子衿、周公吐哺、司马青衫、廉颇老矣、故宫离黍、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乌鸟私情、祸起萧墙、结草报恩、杜鹃啼血、塞上长城、门外楼头、后庭遗曲等。



后世作家叙写尘封的往事,绝非为了客观地记述史实,而是为了抒发个人的感慨。苏轼被贬到黄州时登临赤壁矶(传闻就是当年的古战场赤壁),借景怀古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感慨。



三、就诗论诗,品评内涵。

解读咏史怀古诗切忌只循着先入为主的思路去理解。如历代诗人吟咏大运河,多为隋炀帝奢侈亡国而感叹。读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若一看到隋亡,就以为是批判隋炀帝的奢侈暴政,那对此诗的理解就不够准确了。本诗实则既肯定了运河的历史功绩,同时用若无句点明了隋炀帝的奢华荒淫。另外对于同一历史题材,不同的诗人看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要仔细推敲。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诗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人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在失败时若能包羞忍耻,重返




江东,历史也许会改写。其实杜牧是借题发挥,道出了百折不挠,才能成功的道理。然而王安石却以政治家的眼光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百战疲劳壮于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心尽失。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f6a767cf3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