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日作家张资平

2023-03-31 23:27: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留日作家张资平》,欢迎阅读!
作家,张资平

留日作家张资平1893524日-1959122日),原名张秉声,曾用名伟民,广东梅县人。创造社组建者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红极一时的作家之一。

张资平的坎坷人生:

张资平,原名张秉声,1893年出生在广东省梅县一个贫困的书礼之家,是一个客家人。诗书世家,年幼丧母。从小跟随父亲读诗经、历史、地理、算术等科。他13岁时便读完了《小五义》《红楼梦》《花月痕》《今古奇观》《品花宝鉴》《水浒》等很多古典小说,并模仿着做小说。1906年春,张资平进了美国教会在梅县办的广益中西学堂,1910年春他考进东山初级师范学堂读书,19109月他考入广东高等巡警学校。

1912年张资平投考留日官费生,19147月考上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帝国大学预科)1919年暑假他考进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地质科。

张资平的文学生涯是在日本读书时开始的。那时,张资平学的是地质,郭沫若当初学医、郁达夫当初学经济、成仿吾当初学兵工,共同的文学兴趣使他们聚集在一起,策划筹建了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创造社”。张资平的处女作却是19206月中旬写的《约檀河之水》,发表在1920年《学艺》杂志二卷八号上,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225月,张资平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地质科,获取理学学士学位。(很多留日作家都是“半路出家”的和尚,先从事理科,而后却从事文学,并影响着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

1920年开始,张资平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开始写了处女作《约檀河之水》192011月发表,写的是中国留学生与日本姑娘的恋爱悲剧。)《我的创作经过》,《苔莉》和《最后的幸福》一批作品,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存在重大影响。同时张资平也从事文化工作,比如创办一些刊物和学校,在高校里任教等。

19391957年是张资平人生经历最复杂的时期。为此,引发出张资平是不是“汉奸文人”的争议,而导至其晚年生活贫苦潦倒。20世纪30年代初,张资平的小说创作

中就有反对日本侵略者题材。长篇有《天孙之女》,短篇有《红海棠》。但是在1940年,张资平和周作人一样在汪伪政府担任了职务并在一些汉奸性质的杂志有密切的联系;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文艺是为帝国主义者的,周作人、张资平这批人就是这样,这叫做汉奸文艺。放佛一锤定音。抗战胜利后被民国政府当做“汉奸”罪定罪未遂,但是在1957年死于劳改农场。

张资平是日本帝国大学地质学毕业生,仍不减其留学时代的兴味。他编著了不少地质学方面的教材和书籍,如《地质矿物学》《外国地理》《地质学者达尔文》《地球史》《普通地质学》《自然地理》《海洋学》《人类的起源》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还翻译了《草丛中》《衬衣》等6部小说集,编著了《欧洲文艺史大纲》《近世社会思想史纲》社会学纲要》以及《文艺新论》《普罗文艺论》等。

总结他的一生:可谓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才子,但是他的命运也十分的坎坷。

张资平的作品分析 分析一个作家,必须着眼于作家的文本才能好的了解作家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张资平的作品大概有三类:


留学生生活作者初期小说的主要内容,处女作《约檀河之水》(192011月发表),写的是中国留学生与日本姑娘的恋爱悲剧。

第二类是作者自叙传性质文章,被称为“身边小说”。如《脱了轨的星球》《从黄龙到五色》《我的创作经过》等是作者的自传,写的是他学生时代的生活。《澄清村》《曙新期的创造社》等都是身边小说。

第三类是恋爱小说。张资平的二十几部中长篇小说,都是描写恋爱的作品。由此,张资平成为公认的“恋爱小说家”。张资平恋爱小说拥有众多青年读者,常常是一本书刚刚出版便被抢购一空,许多作品再版重印,例如根据日本小说改写的《飞絮》19266月初版,半年之内连印三版,到1929年已经出了八版一万七千册,《最后的幸福》印五版,《苔莉》则共印九版之多。

本文将着重分析的是作家作于日本留日期间的处女座《约檀河之水》(可以与郁达夫的



张资平返国后经友人介绍来到广东蕉岭县的羊子山矿山。在矿山工作期间,他为创造社的杂志写了《爱之焦点》《双曲线与渐近线》《澄清村》《梅岭之春》等短篇小说。

1924年春,张资平的母校梅县广益中学(男校)的进步学生闹学潮,全校四分之三学生离校。不久,学校派代表前往蕉岭,敦请张资平等人协助办校。在李度旷、钟贯鲁、张资平的协助下创办了梅县“学艺中学”。

1924年张资平和熊淑琴结婚。他的夫人熊淑琴是梅县泮坑熊屋人,毕业于广益女子师范学校 。秋天,他应聘到武昌任师范大学岩石矿物学教授,讲授《地理学》、《地质学》。

1928年,张资平由武昌来到上海,担任暨南大学文学教授,还兼教大夏大学的《小说学》,1928年他在上海开办了乐群书店出版了《乐群》月刊。这一时期是张资平小说创作的高潮期。为应付出版商的约稿,据说他还雇请了几位穷大学当助手。不久,他便在城郊建了一幢“望岁小农居”别墅,这是靠小说稿费建造起来的房子。

1936年张资平曾到唐山交通大学任教。1937年抗战爆发后又回到上海,居住在沪西。这时已不搞小说创作,但还写些文章,搞些翻译。1938年秋张资平经香港到广西梧州,在广西大学任教。为了寻求生活, 1939年春他从广西回到上海。

19391957年是张资平人生经历最复杂的时期。为此,引发出张资平是不是“汉奸文人”的争议,而导至其晚年生活贫苦潦倒。

张资平的作品反映“五四”时期青年男女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热烈追求,以及陈腐的封建伦理道德和金钱势力对他们的束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f7d097d2d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