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简介

2022-04-10 22:10: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哥德巴赫猜想简介》,欢迎阅读!
哥德巴赫猜想,简介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6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有人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t个质数的乘积之(简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1920年布朗证明"99"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陈氏定理"诞生至今的30多年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进一步研究,均劳而无功。

布朗筛法的思路是这样的:即任一偶数(自然数)可以写为2n,这里n2nn 2n=1+(2n-1)=2+(2n-2)=3+(2n-3)=…=n+n 在筛去不适合哥德巴赫猜想结论的所有那些自然数对之后(例如12n-1;2i(2n-2i),i=12,…;3j(2n-3j)j=2,3,…;等等)如果能够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例如记其中的一对为p1p2,那么p1p2都是素数,即得n=p1+p2,这样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证明了。前一部分的叙述是很自然的想法。关键就是要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目前世界上谁都未能对这一部分加以证明。要能证明,这个猜想也就解决了。

然而,因大偶数n(不小于6等于其对应的奇数数列(首为3尾为n-3首尾挨次搭配相加的奇数之和。故根据该奇数之和以相关类型质数+质数(1+1或质数+合数(1+2(含合数+质数2+1或合数+合数2+2(注:1+2 2+1 属质数+合数类型)在参与无限次的"类别组合"时,所有可发生的种种有关联系1+11+2完全一致的出现,1+11+2的交叉出现(不完全一致的出现),2+12+2"完全一致"2+12+2"不完全一致"等情况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各有关联系,就可导出的"类别组合"1+11+11+22+21+11+21+22+21+12+21+2等六种方式。因为其中的1+22+21+2 两种"类别组合"方式不含1+1。所以1+1没有覆盖所有可形成的"类别组合"方式,即其存在是有交替的,至此,若可将1+22+2,以及1+2两种方式的存在排除,1+1得证,反之,则1+1不成立得证。然而事实却是:1+2 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种)是陈氏定理中(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或一个素数与两个素数乘积的和),所揭示的某些规律(如1+2的存在而同时有1+1缺失的情况)存在的基础根据。所以1+2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种)"类别组合"方式是确定的,客观的,也即是不可排除的。所以1+1成立是不可能的。这就彻底论证了布朗筛法不能证"1+1" 由于素数本身的分布呈现无序性的变化,素数对的变化同偶数值的增长二者之间不存在简单正比例关系,偶数值增大时素数对值忽高忽低。能通过数学系式把素数对的变化同偶数的变化联系起来吗?不能!偶数值与其素数对值之间的关系没有数量规律可循。二百多年来,人们的努力证明了这一点,最后选择放弃,另找途径。于是出现了用别的方法来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的人们,他们的努力,只使数学的某些领域得到进步,而对歌德巴赫猜想证明没有一点作用。 歌德巴赫猜想本质是一个偶数与其素数对关系,表达一个偶数与其素数对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是不存在的。它可以从实践上证实,但逻辑上无法解决个别偶数与全部偶数的矛盾。个别如何等于一般呢?个别和一般在质上同一,量上对立。矛盾永远存在。歌德巴赫猜想是永远无法从理论上,逻辑上证明的数学结论。 然而,在全世界,作为一个数学家,尤其是研究数论的专家,谁不梦寐以求地希图摘下这颗无比耀眼的明珠?尤其在中国,在陈景润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又有多少数学家像陈景润那样,为证明这个"猜想"而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探测精蕴?连一些年轻的非数学专业人士,也热衷于钻研歌德巴赫猜想。有些人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寄到中国科学数学研究机构或数学学术杂志,声称证明了"11"




陈景润去世以后,面对纷纷宣称自己"证明"了歌氏猜想这情况,杨乐院士等数学家通过媒体语重心长地告诫盲目的年轻人,让他们别做无用功了。 中科院数学院每年都会收到大量信函,宣称自己完成论证"歌德巴赫猜想"事实上,这些论证者大多数连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都没搞清楚。他们付出心血和汗水,却浪费在徒劳无益的所谓"证明"当中。

相传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晚年曾认为自己证明出来歌德巴赫猜想了,来他的几个学生看了,知道不对,不好直说,就劝说:您老休息休息吧。试想连华老都曾误认为自己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数学爱好者误认为自己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更是不足为怪之事。

奉劝那些梦想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素数,素数有什么规律,随便给你一个自然数,能否快速判别它是否是素数。例如1234567可以7整除吗?

算了,不要想了,还是干点别的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f8c5d78ae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