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2022-04-01 03:02: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书笔记之《论语》中的君子之道》,欢迎阅读!
论语,君子,笔记,读书

读书笔记之《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其实在抛开诸如升学需求或者专业需要之类的功利心去看《论语》的过程中,我倒是得到了很多身心上的愉悦。此前认为《论语》太蠢,基本上都是教条,没逻辑没理论,一点都不高深。但说实在的,所谓的高深又是什么,对你活着这件事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于我而言,《论语》中承载的精神,最令人佩服的就是他可以避而不谈很多像“天地”“宇宙”“超我”之类玄而又玄的东西,而回归社会行为生活本身,这对于俗世生活中的每个人而言都是相当实用的。而所谓关于君子的诸多“教条”,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其实广大人民群众,基于庄子的观点,我认为他们是愚蠢的。他们不喜欢高深,不喜欢你跟他们说理论,他们可以很轻易地解构辩证法和认识论,把尼采当蠢货,把马克思当共产主义的神棍。这时候教条就显得尤为重要。知“其然”便可,“所以然”这个层面的东西交由受教育者自己思索,自己大脑想出来的东西自己当然也比较信服,于是教化的逻辑似乎有所颠倒,但效果仍是客观的。至少从小读君子之道的会活得比较地道些。

回到《论语》文本本身。全篇出现“君子”这个词107次,若是加上“士”“贤者”“仁者”之类的更宽泛的概念,那整本书基本上都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君子”了。首先谈谈“君子”一词本身。君子初始指的是“大人,既贵族统治者,如《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君子,与其相对的便是“小人”;而后在孔子的论说中,君子身上被尤其突出的便是其道德层面与知识修养的东西,君子在这时变成了社会文化精英。后一种君子身份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被不断强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文化浸淫下的我们。

孔子看来,理想的君子应是上述两种身份的结合,贵种好好学习成为祖国栋梁,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孔子心中君子身份的完美典范就是周公。这个结论是从厦门大学的姚金伟老师的论文中拿来的,虽然自己在看《论语》的时候就分明感觉到孔子对周公深深的爱,但有专业人士的结论傍身还是比较踏实些。首先周公是贵族,有了血统上的先天优势;其次周礼是他定的。这可太重要,因为我们老说孔子把周的礼制提升到“道”的高度,其实从源头上来看,他之所以那么推崇周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对周公深沉的爱。论语·问》中关于君子的三道如下:“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周公以仁心辅政爱民是为大仁,吐哺之态收天下士人之心是为大智,以武功平“三叔之乱、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为大勇。周公是稀有的,当时贵族普遍的样子大约就是季氏那样“八佾舞于庭”,变着法子骄奢淫逸,血统观念在他心中份量逐渐减轻,社会文化道德精英,也就是“士”,成了孔子“君子观”中的重点。

于是我们退而求其次地来谈一谈《论语》中孔夫子给我们这些天生的“小人”铺就的“君子之道”。所以何为“君子”?受限于语录体这种很不方便索引的文体,孔子的学生也没有规规矩矩地把大纲列好,说“那句话和那段话是讲那个的所以要摆一起”,所以作为一个识过字的粗读过《论语》的人,我也只能依据自己的感觉经验很粗略地把君子之道分为四块。所谓的划分依据也并不严谨,既然要论内在的道德修养,这四块必然是免不了要提到的:情、品德、胸怀、理想抱负。

《论语·雍也》有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首先从内在修养而言,一个君子,首要是稳重敦厚,如同山一般坚韧稳固。其实孔子很强调处变不惊这回事,无论遇上什么情况,第一条就是不能失态,缩小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论语·尧曰》,衣冠端正,不斜眼看人,外表端正和性情统一。同时话也不能乱讲,“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少说。《论语·述而》有云:“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性情温厚但自带些许严厉,威仪不显凶猛,庄严且安详。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君子的性情修养的第二大点,将孔子学生对他的这些评价稍作概括,我觉得就是所谓的中庸吧。照这样看来,我觉得孔子也并非单纯到只有“温、良、恭、俭、让”这一面,他所提


倡的,或者说是他学生们印象中的老师并非是一个好好先生,也绝非是一个严肃刻板的人。他正处于中间,君子就应该像块玉石,温润待人,却永远保持自己的坚硬。既然提到温润,更进一步的讲,那就是乐天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胸襟开阔,乐观明达,志向远大,才是君子的气度、怀抱,蝇营狗苟,不是君子的作为。“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一个一生都在碰壁的达官贵人眼中的失败者,却为着自己的奋斗,不为成功,仅仅是为奋斗而感到愉悦,这是令我十分振奋的。所以我觉得孔子的乐天豁达还是有别于常人的,他是真的在享受生命的过程。

论及品德,其实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取向问题。取向问题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如何对待利义取舍,孔子就会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以利”《论语·里仁》)君子之义超越了个人的私利,能够利他人、利社会,进而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比如如何对待贫富,孔子就会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处富去贫都要依据道义,贫富其实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有没有因为其破坏底线。这里要说的是孔子的“义为上”原则,君子的基本品德操行。又比如何以报德、何以报怨,孔子讲的清清楚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不偏不倚,高风亮节。在待人接物上,《论语》也对君子做了要求。孔子不提倡与人相争,《论语·八佾》中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必有所争时也要保持翩翩风度,一派谦和。这是第二条,谦逊。“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言行一致,信守诺言,追求人格的完整,守信是君子必要的德行。论语·政》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棿,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无信之小人在社会上无法立足,因为,“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可能以上列举的不是很齐全,因为要论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在道德上可做要求的太多了,而我列举的“义以为先“、谦逊,守信在我看来是品德的基础,先把根扎实了,再谈其他的。

君子之义是大义,儒生自古以来都想着匡扶社稷,当国之栋梁。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读书是为了兼济天下,这是儒家思想这门典型的入世哲学所提倡的,胸怀中始终要放着苍生,不单为学习而学习。把对象缩小来看,缩小到个人的学问钻研上,照样是要胸怀开阔。《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中我们能读到的不应局限于谦虚上,因为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基础是承认别人比自己强,却又不以自己的不足为耻,心中有他人,也有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开阔。开阔是一面,坚定又是君子胸怀的另一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句讲的是信念的坚定,更进一层,又有“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中所展现的对人生起落的宠辱不惊,泰然处之的淡定。所以君子在某一程度上是乐天的苦行僧,这是我所做的或许不准确的注脚。

至于理想抱负上的内容,作为学过马哲的现代化青年,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我看到是想骂人的,因为在我看来等级制度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是认为划分制度的标准是可以不变的,这是很愚蠢的想法。但是转念一想,其实为百姓安居乐业也没什么错,只不过他一直想得不是太通,这就是为什么说反对盲目崇拜了,周公再厉害周礼也不可能是永远的真理。所以尝试着理解他吧,理解这个在某些方面略显固执的老人,他有着朴素的远大的志向,他给他心中的君子立下了同样朴素而远大的志向,“天下归仁”总归是没错的。

关于《论语》中的君子之道,他谈的肯定不止这么点,我读到的也不止这么点,然而能够系统地阐述的大概就这么多了。其实读《论语》的初衷只是想真正了解身为马列主义信仰者的父亲一直批判的“孔老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读完之后,深感此人远比我想得有趣且智慧。说到底我也只是个小人,生活中许多层面在外人看来不是很地道,读了《论语》我也不一定觉得它对,觉得它对我也不会改,因为我想做的不是俗世里的君子,而是洪荒中的圣人,因此道德体系里多的是“老庄”,现在受儒家教育有点过晚了。痴话说到这里,打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fa10b5b910ef12d2af9e7c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