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角色游戏中教师有效介入

2022-12-19 18:31: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随笔角色游戏中教师有效介入》,欢迎阅读!
介入,随笔,角色,有效,教师

教育随笔:角色游戏中教师有效介入

幼儿园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和基本形式,游戏的价值在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性健康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除了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之外,在游戏过程中的观察和适时的介入与指导作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皮亚杰说过:“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并不是教师每一次指导和介入都是有效、可行的,教师的指导行为与幼儿的游戏发展、与幼儿的游戏体验并不一定成正比。那么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如何介入才有效?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实践和研究后,我们针对游戏中教师的有效介入策略归纳为一下几点:

一、 观察先行,判断介入需求

教育,观察在先。细致的观察是教师判断是否需要介入游戏的基础和依据。观察分析孩子的游戏行为,是把握介入时机的前提。只有观察分析到孩子的知识经验、游戏能力、态度、游戏中的需要,才会有灵活又切合实际的介入指导.

观察是理解幼儿游戏行为的关键,我们要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幼儿喜欢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等。比如说:在快乐的夏天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夏天的物品很感兴趣?在创设了游戏的环境和投放了相关的材料后,我们便开始观察孩子们是否感兴趣?除此以外,我们还要观察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游戏行为如何;幼儿与环境、同伴的互动情况;幼儿的情绪体验;影响幼儿行为的因素是什么等。教师要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幼儿是否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准确判断幼儿的游戏需求,不要过早地介入游戏 二、 根据实际,选择适宜的介入方式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1、情景性介入,对幼儿进行间接指导,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小班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强,当看到老师和他们在一起,成为他们游戏的伙伴时,感到格外亲切。虽然他们有模仿成人活动的意愿,但不会明确玩什么游戏,只停留在动作的模仿上,这就需要具体指导和帮助,教师以角色身份提出意见,幼儿更容易接受。

因此我们常常利用玩具以及富有情感的语言,启发幼儿游戏的愿望,帮助他们确立主题,丰富游戏情节。如刚开始游戏的时候,我们孩子会争着跑到自己喜欢的“岗位”上摆弄起玩具,有的学着妈妈的样子烧饭、有的学着医生的样子带上听诊器……,于是,我们就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有意地去告诉他们“你帮宝宝做饭吃,你是月月的好妈妈,宝宝一定很爱你。“你会替我看病,你一定是个好医生。“我要去看戏,能帮我打扮得漂亮些吗?”……帮助幼儿确立扮演“妈妈”“医生”“美容师”等角色的意识,以游戏化、富有


趣味的情景性语言去顺应孩子的游戏需要,因势利导,促游戏顺利地开展。不仅丰富游戏的情节,使幼儿明确了自己所担任角色的职责,而且使游戏不断丰富起来。

2 行为暗示,直接介入,使游戏得以深化和发展

在幼儿的游戏中,教师还可采用动作、表情、眼神等身体语言及提供材料、布置场地、动作示范等方式来对幼儿游戏行为做出反馈,从而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良好塑造。这种方式比较直接有效,能够产生较好的效果。如在理发店游戏中,小毅、涛涛没有认真工作,把理发工具胡乱往桌上一摊。老师就以合作者的身份介入,作为他们的合作伙伴,一进“店”中,老师就开始“忙”了起来,整理起桌上的瓶瓶罐罐,并说了句:“干干净净的理发店客人才会感到舒服啊!”这时小毅和涛涛也跟着整理起来。可见,在上述的游戏中,教师只是通过一个简单的行为示范就起到了一个暗示作用,使原本单调无序的主题进入了情节,使游戏得以深化和发展。

3、发现违规,直接干预,使得游戏顺利进行。

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或在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因素时,教师就必须以教师的身份直接介入到游戏中,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否则会影响游戏的正常进行。如在娃娃家的游戏中,佳怡小朋友无端打人,不仅打娃娃,还要打共同游戏的小朋友。这时就需要老师的直接干预了,跟佳怡沟通应怎样玩游戏才会快乐,要做一个好妈妈,宝宝才喜欢。但是这种方式容易破坏幼儿的游戏气氛。所以对于这一类的介入要认真判断,不宜多用。

三、注重介入后的观察,让幼儿自主地延续游戏活动

当幼儿通过教师对游戏的介入使游戏主题得以深化,能够顺利进行的时候,教师就应当立即退出游戏。因为过多的介入便会适得其反,可能会阻碍幼儿自主性的发挥。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点拨的作用,而不是帮助幼儿完成游戏游戏的主体还是幼儿,教师的介入只是让幼儿可以更好更自主地延续活动。

游戏是一种幼儿喜欢的自主性活动,在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里,教师的“介入”与“不介入”都应本着尊重幼儿的意愿,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的意念,避免不必要的无效干扰,不要让自己成为一名“不速之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fae5d76ae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