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实践的哲学性思考与启示——论《作为实践的音乐与音乐教育》

2023-05-14 12:39: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音乐教育实践的哲学性思考与启示——论《作为实践的音乐与音乐教育》》,欢迎阅读!
音乐教育,实践,启示,哲学,作为

音乐教育实践的哲学性思考与启示——论《作为实践的音乐音乐教育

作者:张爽

来源:《高教探索》 2020年第1



张爽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不仅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理解能力与审美水平。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长期存在与实践脱离的问题,导致音乐教育效果并不明显,也无法满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审美需求。美国教育家托马-里吉尔斯基的《作为实践的音乐音乐教育》从哲学角度提出音乐教育实践的重要性,这对我国音乐教育向实践转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音乐教育回归实践的哲学反思

《作为实践的音乐音乐教育》一共十一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三章,主要阐述了音乐教育回归的实践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从第四章到第八章,作者从业余音乐爱好者、社会理论、批判理论、音乐的审美哲学与实践哲学、批判式教育等角度讨论音乐学的实践性。第三部分作者用三章来论述音乐教育回归实践的哲学思维。

在西方的主流音乐教育哲学观念中,音乐教育一直被看做是一项审美教育,因此对审美音教育的反思批判也是该书的主要内容。在该书的第二部分,作者对传统音乐教育中纯粹聆听、主客二分认识等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进行批判,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将音乐与社会、音乐和文化相割裂,而实际上,音乐属于文化的一部分,音乐来源于社会生活,也最终将在社会生活中完善和发展。在批判反思“纯粹聆听”中,作者指出这仅是一种音乐音响形式,有纯粹自为性,音乐的意义不是单能够从分析声音或者乐谱就能得到的,音乐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如果脱离社会文化的语境,纯粹从声音上去聆听理解音乐,那么这种“纯粹的聆听”并不能真正起到培育学生审美的作用。

托马斯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拓展了音乐教育的视界,传统的将音乐看做静态作品去理解的审美音乐教学观念显得有些狭隘,实践音乐教育更具开放性,赋予音乐服务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地位。

二、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音乐教育实践观

教育哲学思想大都基于一种哲学观念。在《作为实践的音乐音乐教育》一书中,作者主要吸收了哲学解释学,这种哲学观念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实践的。追本溯源,哲学解释学中的实践观念来自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其主要观点是认为实践的知识是一种能够满足人们某些需要而产生一些行动的知识,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道德和伦理。

该书吸收了实践哲学的观念,重视音乐教育中的伦理道德。作者认为音乐实践具备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实践表现为完成的状态或产生的结果,音乐是在满足个体或社会的一些条件、环境和需要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些条件、环境、需要也成为音乐实践存在的意义:二是实践是一种行为,与音乐有关的事,在音乐活动中,发生音乐实践行为才能看做是具有社会情景,这音乐教育活动更看重过程;三是实践也是一种知识,作者认为实践是“知道如何”或“如何能做”的一种音乐知识。在托马斯看来,音乐并不纯粹以声音的形式而存在,整个社会文化语境、从事音乐的实践者都会对音乐的实质意义产生影响。




总体来说,托马斯认为在音乐教育改革中,音乐应该被看做是一种社会实践,要挖掘音乐的文化性和社会性,倡导行动学习等。

三、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后现代意蕴

在《作为实践的音乐音乐教育》一书中,有着明显的后现代痕迹——强调知识的多元性与文化性。作者在整本书的写作中,运用了多元文化主义、现象学、批判理论等后现代文化理论,对主流的审美音乐教育中所体现的工具性、经验主义等进行了批判,这一切都围绕音乐实践意义来展开。如在音乐的概念上,托马斯提出审美音乐教育总是要把音乐归结为单一的本质,但从实践教育哲学角度看,音乐的概念不会一成不变,而应该是开放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成熟,应该由时代的社会性、文化性来决定。在实践哲学下,音乐是“行动中的音乐”,而不单纯指作品或是一个名词。

托马斯的这本音乐教育理论著作对当下学校的音乐教育具有参考意义。音乐不应该脱离生活,学校音乐教育也应该改变传统理念,结合实际来开展音乐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可以大胆尝试互动体验音乐教学模式,不仅要传授音乐知识,还应关注学生的音乐审美、音乐技能等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作为传播主体的教师不能将课堂范围局限于教室之内,还应该了解学生学音乐的诉求,关注日常生活中对于音乐方面的实际需求,创造音乐情境,制定符合社会生活实际、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音乐教学计划。进行实践音乐教育改革,在音乐教材上可以相对降音乐理论知识的比例,加入更多经典音乐作品或是学生喜爱的作品的比例,这能够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为此,教师就需要在音乐教材之外,在现实实践中去发现那些更加适合教授的音乐作品或知识,将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实际紧密相连,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这才是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著名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只有真正将音乐教育与生活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张爽,济宁学院音乐系讲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039d20c87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