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3

2022-07-14 11:22: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3》,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搜集例证

创意说明:文章通过“我”的一次“脱险”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生活哲理:战胜一个一个的困难,一点一点地向前迈进,便能一步一步地接近成功。这种哲理通过一个八岁孩子的经历证明了出来,其实,还有很多人的奋斗经历甚至自然界的某些现象都是对它极好的证明。学习本文,让学生多方搜集这种素材进行例证,能够对课文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对学生自己的成长也将更为有益。 教学步骤:

熟读课文,明确主旨,然后列举各种例子来证明本文作者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1.人的例子(古人的例子、今人的例子、外国名人的例子、身边成功人士的例子、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

2.自然界的例子(动物、植物、矿产„„) 课文背景资料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寓意值得咀嚼。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足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课文扩读材料

和时间比赛 林清云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过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日子,断断续续地维持了很久,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安慰我。们知道与其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可那总有一天要醒来),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呢?”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过完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爸爸等于给了我一个谜语,这谜语比课本上的“日历挂在墙壁,一天撕一页,使我心里着急”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让我感到可怕;也比作文本上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更让我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在家里的庭院里面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我看到小鸟飞过空中归巢,它们飞得多么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而或许明年飞过这条路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 时间过得那么快,使我的心里不只是着急,更多的是悲伤。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前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我高兴得跳跃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以后我时常做那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才能完成的作业,我10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

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后来的20年,我因此受益无穷,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比自己原来有的时间跑快一步,如果跑得快,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若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

使用建议:这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指出了做事取得成功的一个秘诀,这就是:和时间比赛。虽然“人永远跑不过时


间,但是人可以比自己原来有的时间跑快一步,如果跑得快,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样,它也是通过回忆自己儿时的经历告诉了人们该怎样一步一步渐渐靠近成功。两篇作品都有着丰富细腻的情感,都融理于情,思想有深度,却又都是用形象化的描述让读者感情受到感染,心有所动,进而思想产生感悟,思有所得,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这是一种大处着眼、小处着笔的写法。

所不同的是,这篇作品由一些细碎的生活片段组成,《走一步,再走一步》全文只叙述了“脱险”这一个事件。这篇作品中的“我”从小就有一种奋斗的勇气与决心,《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是由软弱自卑渐渐变得坚强自信。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可用此文与课文进行比读,读出哲理,读出异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03ca29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