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文化”的乡村

2023-03-16 13:32: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随笔“文化”的乡村》,欢迎阅读!
乡村,随笔,文化

随笔“文化”的乡村

随笔

“文化”的乡村 八月天

走进郝堂村,一条蜿蜒平整的沙石路贯通村庄,路边种植着女贞、枫杨、香樟等各种各样的树,树下的草丛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散发着野生的蓬勃之气。村中有一片很大的荷塘,有三百多亩。荷花正开,微风轻吹,荷香袭人,陶人沉醉。一尊观音像立在荷塘中央,周围被田田的荷叶簇拥,荷花点缀,时不时还有白鹭掠过。夏天的郝堂,应该是最具神韵的。

郝堂村的民居,大都是狗头门楼、马头墙、柴扉墙、小布瓦等等,这是豫南建筑的显著特色,带着浓重岁月痕迹的建筑元素随处可见。一条清澈的小河穿村而过,虽不见鱼翔浅底,却能看见下面铺陈着光滑的鹅卵石。随意走进溪畔一处土坯外墙的人家小院,院内一盘早已失业的石磨仿佛在诉说着辗压时代艰难困苦的生活——主人怀旧并没有将其束之高阁,而是将其“旧为今用”,充当了平日里的桌子或落座的凳子;几束风干的莲蓬和几串金黄的玉米、蒜辫挂在土墙上或是屋檐的廊下,看似不经意的摆设,却像是有意的艺术装饰。

这就是全国第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的“模样”。但郝堂村令我难忘的,不是美景,而是它的文化元素。

很难想象,一个小山村,会有闻名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纪念馆——叶楠、白桦文学馆。叶楠、白桦,原名陈佐华、陈佑华,是祖籍信阳平桥区中山铺村的一对孪生兄弟,均为享誉中外的作家,被誉为我国当代文坛上不可多得的“双子星座”,在国际上,有“中国文坛两


棵长得一样的树”之称。文学馆是一座新建的具有豫南建筑风格的八角二层小楼,白墙灰瓦,面对三百亩荷塘。馆前有一尊高2米的雕像,兄弟二人携手并肩、脸上呈现出激情澎湃的兴奋,这是根据他们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合影雕塑而成。那时是兄弟二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双双出席文代会,白桦在会上做了题为《没有突破就没有文学》的发言。建叶楠、白桦文学馆的宗旨,就是为了让叶楠、白桦进一步走进家乡人民的视野,体察人间真情、感悟文学的魅力!

郝堂村的另一个文化元素,就是村街中间的“书吧”了,也就是郝堂村的图书馆。白色的墙壁,仿古的青砖铺地。自开馆之日起,经常有大人或孩子在这里阅读或者借阅。图书馆是免费对外开放的,现有藏书3000余册,涵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古典文学等多个领域。馆内设有借阅服务区、期刊、电子、阅读等区域。可以说,这个小小的图书馆,承载了郝堂村人的精神风貌。

在郝堂村一座堪称“破旧”的院子里,开设了一个对外营业的“禅茶吧”。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禅是一种境界,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禅茶一味”,“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正、清、和、雅”,即是禅茶文化精神的概括。坐在拙朴乃至破旧的农家小院,树影婆娑中,品尝禅茶,享受乡间之清静,名利,物欲,浮躁,这些影响人心智的因素,会不会渐渐远去呢?

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使郝堂村正在一步步嬗变。而昔日千百年来传承的乡村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厚与惬意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09c9b72be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