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缺陷的形成基础生理学心理学法学

2023-03-03 20:21: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格缺陷的形成基础生理学心理学法学》,欢迎阅读!
生理学,法学,心理学,人格,缺陷

人格缺陷的形成基础生理学理学法学

人格缺陷是相对人格障碍而言的,人格障碍是一种病态,心理学上对其研究已较为丰富;而人格缺陷在正常人身上均有所体现,人格障碍的反面是人格健全,人格缺陷是人格的某些特征相对于正常而言的一种边缘状态或亚健康状态,可与酗酒、赌博、嫖娼、吸毒等恶习相关或互为因果,是介于人格健全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或是说某种轻度的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缺陷有自卑、抑郁、怯懦、孤僻、冷漠、悲观、依赖、敏感、多疑、焦虑或对人格敌视、暴躁冲动、破坏等等,这些都是不良的心理因素,它们不仅影响活动效率,妨碍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还会给人蒙上一层消极、阴暗的色彩,但这样划分,并不是说这类人应该被社会所抛弃。

人格缺陷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心理特征。先天的遗传素质和生理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社会生活条件则对人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生成人格缺陷的生物学基础

遗传因素(包括胎内环境、遗传特质、染色体变异等等)生理素(身高、体型、外貌)生成人格缺陷的社会学基础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社会阶层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影响不良的人际交往

二、人格缺陷的形成机制

人格缺陷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在遗传的生物学基础上,由于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使个体出现社会化障碍,未能将


社会意识完全内化为个体意识,使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产生隔阂或对立。个体不能正确理解社会规范和要求,反而有意冲破社会规范的约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0b0660fa0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