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清明

2022-04-03 02:4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们的节日清明》,欢迎阅读!
清明,节日,我们

我们的节日

—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提起“清明”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清明节承载了中华民族近千年的眷恋,它的前世今生也为后人津津乐道。

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周代,在春回大地之际帝王将相们进行“墓礼”祭奠祖先,同时也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类祭祀活动在民间推广开来。寻常百姓在清明节这一天携带各具特色的酒食、果品、纸钱等到墓地,将食物祭于碑前,将纸钱焚烧,为坟墓培上新土,然后叩头祭拜,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纪念战争年代的英雄先烈,各个地方会组织人员在清明节这一天在烈士陵园开展祭奠活动。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通过扫墓活动了解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走近那英勇顽强的革命先烈,珍惜这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自由、平等、幸福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进而传承和弘扬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以高昂的精神面貌,投身到祖国建设中去。

除了祭祖扫墓、追思先人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之外,踏青、禁火、吃寒食也是清明节主要的活动形式。这些活动为什么也在清明节这一天进行呢?这是因为古代清明节前后还有两个重要的日子,个是寒食节,一个是上巳节。虽然今天的我们已经不再提及这两个节日,但它们的存在却是现在清明节中风俗习惯的重要来源。


寒食节,始于春秋时期。相传当时的晋国有一位忠君之臣,叫作介子推,他曾在其主重耳落魄之时割肉救助。十九年后,重耳成为晋国的主公,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执政后,对其他大臣进行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晋文公在他人的提醒下记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派人请介子推出山做官,但性格倔强的介子推却拒绝了晋文公的好意,并同自己的母亲躲进绵山(位于今山西省)。晋文公为报答恩情,逼迫介子推出山,命令御林军放火烧山。不料三天后介子推与母亲葬身火海,弥留之际这位忠爱民之臣给主公重耳留诗,“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悲痛难耐的晋文公下令,将介子推的忌日定为“禁火日”,全国上下不生明火,百姓只吃冷食,因此也称“寒食节”。百姓们对于政治清明的期盼也通过吃冷食这一形式得以寄托。

而清明踏青的活动形式与上巳节有关。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最早出现在汉代,是古代人们水边宴饮、郊外游春的日子。时至今日在中国西南地区仍有很多民族举行三月初三的游春活动。但在中原地区,上巳节渐渐地与清明节融为一体,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相约出游踏春,折柳编花环,以此为契机享受与亲朋好友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春游活动还可以增强人们的家庭意识,从而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

清明还是24节气之一,“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清”“清明”位于“惊蛰春雷”之后,“谷雨”之前,一般是在公历的45号前后。故此,清明节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万物生长此时,皆


清洁明净”,清明时节随着春天的到来,气温回暖,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机。为了一年的好收成,农林行业在清明前后会抓紧播种,故有“清明前后,种瓜得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时节,麦长三节”等农谚。

鉴于清明节重要的历史地位,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清明节正式成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人们可以利用这一假期参加许多积极健康的人文活动。人们甚至开创了“网络祭祀”等独具时代意义的新的活动形式,将传统习俗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历经千年沧桑变化,寄托了无数华夏儿女的美好愿望,现了炎黄子孙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结。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节日,一个节气,更重要的是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价值,体现了深深的民族认同感。清明节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缩影,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继承和发扬清明节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0f80b6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