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参将军战未死,十年凯旋归──《木兰诗》中“将军”所指之我见

2022-11-06 14:19: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参将军战未死,十年凯旋归──《木兰诗》中“将军”所指之我见》,欢迎阅读!
军战,木兰,教参,所指,凯旋

作者VX:免费范文

将军战未死,十年凯旋归──《木兰诗》中将军所指之我见 将军战未死,十年凯旋归

──《木兰诗》中将军所指之我见 河北省玉田县教育局教研室 赵福华

《木兰诗》这首脍炙人口的南北朝民歌,以其绝唱千古的风韵,再度入选为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下册)。为了使学生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现象,正确理解句意,教科书在课后设置了这样一道习题──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这样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这句看似直白的句子如何翻译的问题就凸现出来了。

查阅一下过去的一些注释,大多解释为将军死去了,木兰回来了。新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练习说明中是这样翻译的,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然后又从互文的角度加以说明: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此说虽比以往有所进步,但总觉得让人难以接受,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将军……生存无几怎样理解?谓之为幸存者,当是极少数吧?这是胜利之师吗?看到这样的解释,在我的脑海里呈现的是敌我双方尸横遍野的电影镜头,即使是胜利的一方,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伤残士兵。于是原本诗歌整体阅读带来的欢欣和美好,一下子被蒙上了哀伤的阴影。把战争写得如此惨淡,后面所极力铺排的喜庆氛围,不是显得有点儿轻浮和残忍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不是这样,虽然阻击战以少对多,并奇迹般地大获全胜,但作为指挥员的准尉就高兴不起来,因为他领导的5个女兵都死了,他是唯一的幸存者,为此他常常内疚、自责。)我想,这并非诗歌的本意,而是译文对诗歌的偏离。

这两句诗有两点应当弄清:一是如何理解。我认为这里的并非写实的,而是征战时的出生入死,是敌我之间殊死的搏杀,是写意。二将军身系何人。根据民歌主旨的分析,将军所指代的当是木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诗句的翻译就没有了那种令人伤感的色彩,增加的是令人敬仰的壮烈与豪迈。译文上对的解释也就不必闪烁其词,从而一通而百通了。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翻译:木兰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官至将军十年凯旋归来(或为了有点儿诗味而译为:木兰百战生与死,官至将军十年归)。 做出这样理解的合理性在于:

一、从互文的角度分析。既为互文,就应该把上句的将军与下句的壮士共同作为百战死十年归的主语,而凯旋归来的将军则是本诗所赞美的主人公──木兰,将军壮士当是为了诗句对仗需要的同位复指。只有这样解释才能将在内容上具有互相交错、补充的上下句合为一体,达到一个完整的意境。望文生义,把一个本来富含战争豪壮之美的画卷,肢解得如此破碎、惨淡,这是有悖于诗歌的本意的。练习说明为翻译诗句提出了两个原则:一要理解互文的含义;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征,不能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任何古诗要求以诗的形式去翻译,都如同在纯酿之中加兑白开水,何况这两句平白、质朴的民歌呢?为了索然无味的诗味害义,这不值得,也不应该。

作者VX:免费范文


作者VX:免费范文

二、把将军理解为木兰,符合人们心理的审美需求,情感需求。一个平民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如若是默默无闻地湮没在千军万马之中,那她的传奇性、戏剧性就大为褪色了,人们希望看到她屡建奇功,位至高官,成为驰骋战场的风云人物。这是人们的期盼,诗歌也正是这样塑造的。历史上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当实有其人,但官至将军可以是虚,这正是诗歌虚实相生的浪漫主义手法的体现,很多以《木兰诗》为蓝本的戏剧、影视作品,不都是把木兰演义为花将军吗?这也正是这首民歌所呈现出来的民意。也只有这样,故事才能顺理成章地向下发展,才会有木兰归来见天子……赏赐百千强,还要官授尚书郎。试想,一个没有军衔的普通一兵,能得到如此浩荡皇恩吗? 三、从诗歌语言的繁简上揣度。蔡厚示先生在分析万里赴戎机,……”段时说: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活,显得何等简练……真可谓字字千金,一字减它不得。蔡先生的分析说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这段概括的是木兰的战斗生活,而不是另有其人的将军;二是诗歌着墨极简,字字千金。试想,似这等惜墨如金的春秋笔法,怎可能会旁逸斜出,走一下偏锋呢?其实这两点大家都能达到共识,认可了这两点,那将军即木兰,也就应当得到了认同。

诗歌故事情节的传奇构想,艺术手法的浪漫主义表现,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人们欣赏、仰慕、歌颂这可敬可爱的至善至美,不愿看到美好事物的毁灭(将军之死),诗歌也尽力回避血与火的战争写实,我们就更不要死抠字面意思,硬要翻译出一些大煞风景、给人添堵的文字来。

以上所见与编著者商榷,并与执教此诗者交流。

编辑短评:将军战未死,十年凯旋归二句的译法,素有争议。本文作者的观点并非别出心裁。那么,文中列出的几条合理性是否成立呢?(温立三)

作者VX:免费范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1474e5232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d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