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与嫦娥奔月

2022-04-05 08:35: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秋节与嫦娥奔月》,欢迎阅读!
嫦娥奔月,中秋节

中秋节与“嫦娥奔月”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中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在中国的农历里, 一年分为四季, 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故尔中秋也称仲秋。 因为秋季的七、八、九 三个月,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

中秋节正当秋分, 太阳直射月亮朝地球的一面,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格外明媚。所以,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 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 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 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中秋节,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民间有很多种说法,如:

说法一: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 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己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 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


在焚香拜月 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说法二: 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 唐代《开元遗事》一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 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 《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

说法三: 而有人提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 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 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烙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 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 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说法四: 另有人提出,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 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 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 十五日又是个月中间的一天。

《周礼》中出现过“中秋”这个词,但它指的不是中秋节,而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汉代有“秋节”,时间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 唐朝的类书里有四时十二节令的记载,也没有中秋节,但唐诗中已出现了“中秋月”。 “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韦《送李秀才归荆溪》) 第一次对中秋节作了明确记载的是南宋人吴自收, 他在《梦梁录》一书中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临半,故谓之‘中秋’。 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 又谓之‘月夕’。” 书里还描写了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赏月逛夜市的盛况。 从古至今, 民间各地都要在中秋之夜,举行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如: 八月节

八月节,是中国仡佬族对中秋节的特称。 节日这天,人人着新装,聚于寨中宽敞之处。在德高望重的“族老” 指挥下,进行剽牛仪式。剽前,“族老”祈祷一番,乐手奏“八仙乐”,鸣放火枪及鞭炮;剽后,将牛心按全族户数分好,由家长领回,供祭祖先,以示全族“同 心”。然后,杀鸡、宰鹅、煮熟牛肉。在“族老”率领下,众人手捧“三牲”,来到菩萨树下祭祖。祭毕,全族共进节宴,共享天乐,欢呼喧闹至深夜。待大多数人 散去后,青年们仍在明月下弹奏“八仙乐”,纵情歌舞。

第二天,各家采来新鲜谷物、瓜果,举行家宴。宴后,妇女们携儿带女回娘家。男子们串门、喝酒、谈趣。青年们仍沉醉于“八仙乐”之中,如此欢乐,要延续五天至八月二十。 秋暮夕月

中国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 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 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男子拜月,愿“金榜题名,早得佳偶”。 赏月玩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 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 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设宴赏月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饼

中秋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习俗之一。其由来有几种说法: 其一,从秦汉中秋敬老用的糍粑饼演变而来;

其二,元朝统治中国后,压迫严重。高邮的张士诚暗中组织串联,在月饼里夹一联系起义的纸条。至中秋之夜,人们吃月饼时,看见纸条,纷纷起义响应。从此每至中秋吃月饼,以示纪念。

其三,八月十五,月圆如镜,民间吃月饼,以取团圆之意。月饼最初乃家庭自制,后来才成为市面上出售的传统糕点。并且饼面上还印有各式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 、“西施醉月”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1ba0558f01dc281e53af06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