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策研究

2023-03-12 03:06: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策研究》,欢迎阅读!
生产率,要素,对策,提升,我国

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策研究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通过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进一步对影响农业TFP提升的驱动因素的分析表明,财政支农政策、城镇化发展以及农产品的竞争力三個驱动因素对TFP的促进作用亟须强化。

关键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因素;提升对策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短板。为解决好新时代三农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被首次列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面临环境污染和资源要素稀缺的双重约束条件下,我国农业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转变增长方式,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一、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界定

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劳动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对于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既要考虑投入的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又要考虑我国农业生产所处的阶段特征。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农业生产要素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表现的主要特点有:一是自然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开始下降,二是劳动力的素质明显提高,三是农业资本获得的方式多样且投入力度加大,四是农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成为推动农业进步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主导力量。 二、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因素分析

我国农业产出的增长已不再是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在我国农业增长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则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走质量兴农之路,全面提升农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我们将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解为综合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目前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性因素,从长远发展来看,综合技术效率将会成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从新增长理论看,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决定着技术进步和技术的有效利用,在这里我们重点从影响农业经济主体行为的因素去分析。比如,财政支农政策、城镇化水平和现阶段产品竞争力等因素

1)财政支农政策因素。财政支农政策是国家支持农民、农村和农业的重要手段。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国家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农政策对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 2)城镇化因素。加快城镇化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趋于合理;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为此,将城镇化的发展作为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因素之一。

3)农产品竞争力因素。将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因素之一,是因为农产品在参与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力的比较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从而进一步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1)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和方式。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不仅要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绝对量的增长,还要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相对增长率的稳定增长。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财政支农的效率,具体包括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的结构和方式。

在投入结构上,要重视农村科技和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在投入方式上,需要优化财政支农投入方式,采取多渠道方式筹措支农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2)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微观经济主体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载体,技术进步和综合技术效率的提升都是微观经济主体行动的结果。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政策支持体系,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选择权,通过政策的导向,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其次要通过适度规模经营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使之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使农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充分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活力,拓展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3)降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打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分割壁垒,建立人才、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互动和优化组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4)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降低农产品成本,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重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机械装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应用,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时悦、赵铁丰.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杨荣.中国与日本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肖宏伟、王庆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因素分析及提升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7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1ef29bfed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c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