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平湖秋月联赏析

2024-02-08 17:16:3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湖平湖秋月联赏析》,欢迎阅读!
平湖秋月,西湖,赏析

西湖平湖秋月联赏析

玉镜净无尘,照葛岭苏堤,万顷波澄天倒影; 冰壶清濯魄,对六桥三竺,九霄秋静月当头。 ——德馨撰 西湖平湖秋月联 【注释】(1)玉镜:喻明月。《郑守愚集·春夕伴同年礼部赵员外省直》诗:“冰含玉镜春寒在,粉傅仙闱闱月色多。 (2)葛岭:山名。在杭州市西湖北岸,相传晋葛洪曾在此山炼丹,故名。 (3)苏堤:亦称苏公堤。在杭州市西湖中,北宋元祐年间苏轼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故名。堤长28公里,南起南屏山,北接岳庙,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其间架有桥梁六座,桃柳夹堤,所谓“六桥烟柳”即指此。“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一。 (4)澄:水静而清。《淮南子·说山》“人莫鉴于沫水,而鉴于澄水者,以其休止不荡也。 (5)冰壶:盛冰的玉壶。比喻洁白。《文选》南朝宋鲍明远()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冰壶。”这里用来比喻清洁的湖水。 (6)濯魄:濯,光大,著明;魄,月始生或将灭时的微光。濯魄是比喻明月下清澈著明的湖水貌。 (7)六桥:指苏堤中的六座桥。 (8)三竺:位于杭州灵隐山飞来峰东南,有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座山,合称“三竺”《宋诗钞》林景照白石樵唱西湖:“断猿三竺晓,残柳六桥春。 (9)德馨:即德晓峰,旗人,清末江西巡抚。 (10)平湖秋月:在杭州西湖白堤西端。前临外湖,水面开阔,在皓月当空的秋夜,湖平如镜,清辉如泻,故誉为“平湖秋月”,为西湖十景之一。唐代中期,此地有望湖亭,清康熙三十八(1699)就望湖亭遗址勒石建亭,旁构水轩,游览面积不到2000平方米。今扩大到6000平方米,修建、改建了亭台楼阁等园林小品建筑。

【鉴赏】这是一副风景名胜联。它不仅将“平湖秋月”胜景的秋夜,玉镜高悬,湖平如镜,清辉如泻的风景特点,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而且将皓月下的葛岭、苏堤、六桥、三竺等胜迹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使平湖秋月这个优美的自然景观平添了绚丽的色彩,倍增了诗情画意,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旖丽多姿,既赞美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平湖秋月,又追溯了历史,联想了葛洪炼丹,苏轼筑堤等美丽传说,令人产生出一种湖光山色虽美,但更美的还是创造祖国悠久历史的人的感觉,从而抒发了对祖国美好河山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感情。它比石冶堂“万顷平波长似镜,四时月好最为秋”联只写湖光月色,更富于感情和想象力,境界开阔,感情真切。

这副对联字数虽较多,但文辞优美,意境深远,运用了比喻的艺术技巧,将平湖秋月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维妙维肖,有如一幅美丽动人的秋夜图。上联把秋月形容为一面清辉如泻、无一丝尘迹的玉镜,高悬当空,葛岭、苏堤在皓月下清晰可见,显得幽静而又优美,而明月、星光灿烂的天空在浩瀚平静湖水中的倒影,则使水天融为一体更加楚楚动人,令人有置身星际瑶台之感。下联把清洁的湖水比喻成洁白的冰壶,清澈得光洁著明,与苏堤六桥、三山三竺相辉映,景色奇绝,而在深邃莫测、月到中天的秋夜,又是最美妙动人的时刻,秋静夜深,月光如水,万籁无声,令人如身居蓬莱仙境,有乐而忘返之感。这种上下联互相交错,相互衬托的艺术手法,将“平湖”“秋月”统一在同一个意境之中,使该联达到较高的艺术效果。

这副楹联是一副正对联,它不仅文辞优美,意境高远,而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的“玉镜”对下联的“冰壶”“净无尘”对“清濯魄”“照”对“对”“葛岭”对“六桥”“苏堤”对“三望”“万顷”对“九霄”“波澄”对“秋静”“天”对“月”“倒影”对“当头”,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地名对地名,对仗严格,声律和谐,示意完美,无一不恰到好处。尤其是上联的“万顷波澄天倒影”,与下联的“九霄秋尽月当头”,将平湖秋月最美妙的境界和最佳的时刻点缀出来,使这个西湖著名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景观,更具特色,更增异彩,更加形象生动,更富有诗情画意。


令人读之,怡然神往,欲一睹其奇观为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2060f0af242336c1eb95ea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