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2022-04-13 01:28: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完整版)《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欢迎阅读!
二郎,优秀教案,整版

18.祭十二郎文韩愈)

(完整版)《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以情动人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 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 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难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评点此文:“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可见《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动的祭文.

二、解题: 1、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 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 抒发悲伤情感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2、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3、释题: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三、听录音朗读课文,并正音。(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略)

闻汝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 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 (ǐng)坟墓 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 汝遽(jù)去 万乘(shèng)之公 相殒(yǔn)其生 (biǎn)不临其穴 尚飨(xiǎng)

五、词类活用

乃能衔哀致诚(名,诚意) 汝之纯明宜业其者 (动,继承事业) 不省所怙 (名,父亲) 苍苍者欲化为白矣 (名,黑发;白发) 汝又不果来 (动,实现,成为果实) 然后惟其所愿 (名,愿望) 莫如西归 (状,向西) 长吾女与汝女(使动,使……长大) 而视茫茫 (名,视力)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名,尽头) 六、句式:宾语前置

惟兄嫂是依——只有依靠兄嫂了 “惟(唯)……是……”为一种固定句式,古今汉语中常见。如:唯你是问,唯才是用,唯贤是举,等等。

七、研习课文内容



1


(完整版)《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一)、讲读课文一、二、三段。

1.概括这三段的意义: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依;第三段叙述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明确: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4.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

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继续研习课文

(一)讲读课文第四—六段。

1.概括这三段的段意。明确: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明确: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

3.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确: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二) 讲读课文第七-九段. 1.概括段意

明确:①第七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②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之意; 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无知”的愧疚之情。

2。这三段中,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是在叹什么?又在感什么? 明确: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 三、 讲读课文第十至十二段。

1。概括段意:明确: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

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明确: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第三课时

一、课文总结.

1、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2


(完整版)《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2、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明确:(1) 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 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3.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

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这是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如课文5自然段。

二、艺术特色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作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三、板书设计:

幼时为伴,未尝相离(2) 1.生离之情 三别三会,聚少离多(3 (遽尔汝殁,抱憾终生)3 少、强先殁,不合常情(4 惊闻噩耗,疑梦非真(5) 融情于事 2.死别之情 若死有知,愿从汝死(6 子孙幼弱,睹之生悲(7)

病因死期,萦迥于心(89 3.祭奠之情 吊慰、改葬,事事不忘(10) 行负神明,追悔莫及(11 抚孤成立,馀年之愿(12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235d92d24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