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政治传播角色论略 大众传媒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2023-02-06 15:29: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众传媒政治传播角色论略 大众传媒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欢迎阅读!
大众,政治,传媒,社会化,角色



《大众传媒政治传播角色论略 大众传媒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摘要:在政治与传播的关系上,我国传播学者邵培仁给出了“政治即是传播”的论断,指明“传播是政治的控制器,政治是传播的主神经”,政治传播往往涵盖政府、大众传媒、民众三者的互动和关联,大众传媒在其中担纲起政府与民众的“桥梁”及“纽带”角色,因此成为政治传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值得关注的是,大众传媒传播的政治知识、政治价值、政治规范等,都是负载于政治信息公开传播过程之中,以此完成对民众的政治教化、政治动员和引导等



“传播工具不仅通过显示警察和政府的形象、宣读政治新闻条目来引导人们关心政治大事、增加政治知识,而且它还往往是政治暗示的传播者,能加强人民现有的政治倾向。”本论断指出了大众传媒政治传播现象的存在。从大众传媒诞生的第一天起,实际就已介入到政治和政治活动中。在政治与传播的关系上,我国传播学者邵培仁给出了“政治即是传播”的论断,指明“传播是政治的控制器,政治是传播的主神经”。而所谓的政治传播。是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不同政治主体之间相互传递和交流政治信息的过程,也可称为政治沟通。政治传播往往涵盖政府、大众传媒、民众三者的互动和关联,大众传媒在其中担纲起政府与民众的“桥梁”及“纽带”角色,因此成为政治传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当下高效的政治沟通是和谐社会、民主社会的应有之义。构建合乎实践的政治沟通模式,离不开大众传媒政治传播这一特殊“通道”;而大众传媒基于自身的性质特点和运行规律,也往往会制约和影响着政党政府和民众的沟通机制和效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大众传媒承载政治传播的“通道”角色界定,并非代表大众传媒在政治沟通中是完全被动、无作为的,从政治传播的理想状态和模式设计看,大众传媒可以就此为公民建构起良性的政治参与渠道,强化政治传播主体和受体之间的反馈及互动,并减少政治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噪音等。政治沟通的有序运行有赖于大众传媒的积极参与,并在以下角色扮演中尽力作为: 政治信息的公开传播 大众传媒在政治传播中的首要作用就是传递政治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也为公众政治知识的获取及政治行为决断等提供信息依据。伊莱休・卡茨在其《大众传播与参与式民主》一文中说:“媒体传递了社会中心与社会边缘发生的事情,给咖啡屋提供了讨论的主题。激起了政治谈话,从而磨炼出成熟的意见。”在当下媒介社会,通过大众传媒将政治主张、国家方针政策等政治信息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已成为政治沟通得以畅通有序运行的第一要件。毛泽东同志曾主张:“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群众知道。”大众传媒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政治传播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使政治传播得以在更大范围和更多层面上发展。而官方意见的普遍传播,不仅有利于统一思想、有利于进行政治合法性论证。而且还有利于规范公民的政治行为,维系政治体系的平稳运行。同时,政治信息作为具有新闻价值的硬新闻,也往往能得到广大受众的注意和关注,较好地满足受众对于各类政治信息认知和了解的需要。获得对国家事务

.




的知情权,调动起公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并逐步培养公民的民主政治素养。如围绕事关江西科学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江西省委于200610月下旬开始推出了“司计于民”的群众建言献策活动。该活动细则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的公开,极大地激发了关心江西发展的有识之士建言献策的积极性,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各界人士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书信等方式建言献策3.5万多条,反响极为热烈。 值得关注的是,大众传媒传播的政治知识、政治价值、政治规范等,都是负载于政治信息公开传播过程之中,以此完成对民众的政治教化、政治动员和引导等。不少实证研究提供的数据也表明,经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其对政治事务的了解和政治知识、政治技能远远高于不接触或较少接触大众传媒的人。 政策议题的议程设置 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把“大众传媒的注意”列为“一般社会问题将纳入政府议事日程”的途径之一:政治学者斯科兹・克奈特也主张:“传媒之有用在于。不仅对公共事务起了发现机制的作用,更重要的在于它具有使冲突社会化的催化作用。传媒把一度私人的问题转化为了公共问题,扩大了知情者的数量,改变了政策议程设置过程的动力。”媒体通过对某些议题的连续反复重点报道,引起公众对这类问题的关注,使之成为人们关心和议论的话题,从而推动舆论焦点的形成,形成公众议程一媒介议程一政府议程的转化,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决策议题,或影响以至推动政府主体的决策。在当代中国政治过程中,大众传媒为决策者设定议程的最经典案例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那场“真理标准大讨论”,该政治事件直接由媒体发起,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政治讨论,最终影响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议题。这个实例有力地证明了媒体在政策议题方面的“点火效果”。 通过媒体的报道,也可以建立起一般政策问题上的“触发机制”,如2007年“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城市品牌的推出,也是大众传媒议程设置较为成功的一则案例。2007年杭州日报周密策划,以党务公开为切入点,以城市品牌征集为载体,围绕杭州打什么样的城市品牌这个议题开展讨论,编委会在《杭州日报》要闻版开辟专栏,连续半年集中报道。这样的议程设置,领导关注,群众也关注,共收集到来自全国各地的4000多条建议。经过专家和市民票决,最后由市委常委会定夺出这一广受欢迎的杭州城市品牌。 政治权力的舆论监督 大众传媒在政治沟通过程中同样具有舆论监督功能。传媒通过公开报道和事件曝光,代表社会舆论行使对政治权力的监督职能。 “假使没有报纸。那么比上古城市国家大一点的国就不能行民治政体了。报纸的能力可使政治家的言论直接到达全国人民。并且能使立法行政的官吏常常处于人民眼光所及的地方。新闻纸自己虽然是不负责任的,但是它能够使一切做公务的人,不得不负责任。”基于媒体的公开报道,促使了“政治过程的透明化”。提升了相关运作过程的透明度,使得政府工作人员和政府官员以及其他一切掌握权力的人,被置于大众的眼皮底下,从而增强了腐败和滥用权力所面临的道德压力,有利于推动政治民主进程及建设。值得关注的是,

.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28f917b67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2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