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鼓文化

2023-02-26 10:3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鼓文化》,欢迎阅读!
中国,文化

鼓的起源

原始社会,人们敲击石器给舞蹈助兴;进入陶器时代后,人们能用陶土烧制成土鼓并用蒉草制成鼓槌来敲打,如《礼记.明堂位》:土鼓蒉桴苇草,伊耆氏之乐也。之后,土鼓、苇笛等乐器和歌舞结合则是古代的,即歌、舞、乐三者融于一体的乐舞雏型。进入周代,土鼓已用于国家的各种祭祀与礼仪,《周礼》的规定:凡国祈年于田祖,豳雅击土鼓,以东田钧。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字是古代的地名,今陕西旬邑县一带,为农耕民族、汉族先民及农耕文化的发祥之地),说明在祈求丰年和年终祭蜡中,都用鼓舞取悦神灵。周代是农耕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国家专门建立了管理鼓乐的机构,设置了名为鼓人的官职,并制定了一套鼓乐的制度。《周礼》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从此鼓舞更加规范的用于各种祭祀、军事、劳作及其他活动中。由土鼓发展为用陶土或原木制成鼓腔,蒙上兽皮鼓面制成革鼓,则是鼓与鼓舞的又一次飞跃,还和当时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与巫术观念有关。人们把天上

雷霆的轰鸣、春天气候的温馨、万物生长的动态、音声等,都融会于这一实物与概念之中,认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鼓声像雷声一样可以引来雨水,滋润农作物生长。所以《易.系辞》有鼓之以雷霆之说;《风俗通义》释义: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说文解字》释意也相同。古文中,郭同廓,有扩张、延伸与成长等意,因此,鼓也就成为农耕民族的精神力量,激发着人们从事辛勤的农事劳动。神话与传说中也有许多鼓的记述,如《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百里,以威天下。夔是独脚如龙的怪兽,雷兽即雷神,用这种兽之兽皮、兽骨制成革鼓与鼓槌,其声音和威力自然是无可比拟的。源于人、神、兽三者不分的神话时代关于鼓的传说,在农耕民族心目中加深了鼓的神秘色彩。



中国鼓文化

鼓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分析其艺术形式、风格与地域文化的特色,有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北方鼓舞,多是集体表演,风格粗犷,气势恢宏,队形的变化也多,如河南开封盘鼓陕北洛川蹩鼓兰州太平鼓等。有长江流域一带的南方鼓舞,小型多样,灵活纤巧,并多演唱一定的情节,如安徽凤阳花鼓、江苏无锡渔篮花鼓、湖南地花等。花鼓舞在北方一些地区也广为流传,但多是重舞不重唱,讲究技艺求精。如山西花鼓、陕西宜川花鼓


威风锣鼓

流传于山西临汾地区的洪洞、霍县、汾西等地。过去多在庙会,祈神、求雨等活动中表演。演奏者在敲击大鼓、锣、钹中倾情舞动,把自己生命的律动和祈求丰收的愿望都融会于表演之中。表演者配合默契,整齐划一,气势磅礴,威风凛凛。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舞,从而增强求得好年景的信念。这该是《易.系辞》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意境。

安塞腰鼓

陕西鼓舞和山西鼓舞一样,种类繁多、技艺惊人。其中,陕北的腰鼓在194050代期间逐渐扩展直至遍及全国,成为新型的民间舞蹈形式。进入1980年代,陕北的安塞腰鼓又轰动全国。

如果说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是金鼓齐鸣、壮阔的阳刚之美的话,那么安塞腰鼓则是人鼓合一,冲闯腾越,既显示群体精神,又突出了个性之美。冲闯:是舞者的气势和表演上的不拘一格,它体现在动作的勇猛自如和节奏的快速多变上,同样的踢腿击鼓,可踢得更高,打得更响,冲劲十足,起伏跌宕。腾越:是人们在表演中群体精神的升华。演员常常在高高跃起时,急展双臂,摹地收回击鼓。整个表演

像龙腾虎跃,风起雷鸣,振奋人心。它显示出新一代农民摆脱千百年来土地的束缚,反过来要做大地的主人,开发和利用整个黄土高原的气概。这就是民间舞蹈对鼓之舞之以尽神字的诠释。

铜鼓文化

铜鼓——顾名思义,通体用青铜浇铸,状似圆坐墩,中空无底,鼓腰向内曲缩,

鼓边有四个耳朵可以吊挂起来。据考证,铜鼓由铜釜演变而来,起源约于公元前87纪(春秋时代),由今云南中部偏西地区的首创。云南万家县出土的是世界上最古的铜鼓,滇池以西地区为原始形态铜鼓的真正发祥地。

公元前31世纪,铜鼓经滇人发展成为形制稳定的石塞山型,骆越人使制造工艺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敲打铜鼓时鼓手持双槌,右手敲鼓心,左手敲击鼓边,两手配合敲打。另一人持木桶在鼓后面,将它时近时远地摆来摆去,使鼓声更加美妙。这种敲奏法,是当地民族的一大创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34bc45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