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观

2022-10-19 09:1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析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观》,欢迎阅读!
自然观,试析,英国,浪漫主义

试析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观

:文章通过分析华兹华斯的诗作,试图从认知方式的角度研究英国浪漫主义,我们认为浪漫主义有其审美追求,更重要的是,英国浪漫主义作为一场认知方式革命,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认知革命;浪漫主义;自然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poems by William Wordsworth in order to reveal the significance of Romanticism in England. We suggest that the English Romanticism movement have its philosoph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implications besides its aesthetic value.

Key words:revolution in epistemology; romanticism;nature



对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诗作的分析,我国学者有的从其发端和源流进行研究(刘保安,2003)等,有的从其审美取向进行探讨(张婷,2004),还有的从浪漫主义与生态批评的关系入手进行梳理 (蓝仁哲,2003)。本文拟从英国浪漫主义的哲学背景开始,通过分析其代表人物华兹华斯的诗歌,论证浪漫主义不仅仅是文化艺术运动,更是一场认知方式的革命。

浪漫主义首先在德国发端,然后在英国产生。随着新古典主义的衰退,美国及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在欧洲大陆和美洲,新思想产生了。与新古典主义截然相反,它不再讲究秩序、逻辑、感情的含蓄、平衡、科学和理性。在这种新思想的作用下,人们开始重新认识理性和情感、个性和自然。关于浪漫主义,有人曾给过这样的诠注:

爱情战胜了死亡,感情统治了生命和思维,人的意志力超越了逻辑和理性,这就是十八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的文化哲学。这段时间内,这种文化哲学席卷了欧洲,囊括了美洲,涵盖了艺术的方方面面: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Baudelaire1917)

英国作为浪漫主义较早的发端地之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代表人物有诗人雪莱、华兹华斯、济慈、拜伦等。本文以浪漫主义诗歌为主,简要分析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观。

首先,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们认为,人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才能领略自然,获得真理,得到灵魂的滋养。当人独自处于自然之中时,他与自然的交流不是书本里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感官体验,他和自然通过自己的感官、情感来交流。这里强调人通过自己的感官来欣赏和理解自然。浪漫主义文学家通过抬高自然的地位,尤其是自然对于人的审美、健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来针砭人们对知识和权威的盲目崇拜,对理性的盲目迷信。这一点在其诗作The Tables Turned中有表现,“起来! 朋友,把书本扔掉,不然你定会背驼腰弓”,开篇就要读者把书扔掉,作为一般读者我们能够领会作者实际上要我们抛弃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和对权威的崇拜。到了“太阳在山头伫立,露出清新柔和的光泽”,作者引入


了感性的内容,运用种种意象来传达他的思想:人们通过自然交融互动,能够领会深刻的东西,能够得到健康的身心。华兹华斯在临近结尾的部分写道: ……

理智的掺杂,

只能扭曲事物完美的形体 解剖无异于谋杀。(孙有中译)

通过这组诗句,华兹华斯将自己的立场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浪漫主义者们反对将一些置于分析的解剖刀下,他们认为,被解剖并不等于被认识,而且单纯分析并不能揭示事物,事物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接近和理解自然的最好途径不是艺术科学”,需要且仅需要带上我们的“心”,这里的“心”是指人性的感性方面。

其次,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观的方面是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浪漫主义者的诗作里,他们往往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自然,在他们看来,自然是主体之外的存在。人的想象力可以自由地驰骋,但这个前提是自然独立于主体,是主体认识的对象,人还是把自然给对象化了。自然是什么样子,取决于它怎样作用于我,或者我怎样改变了它。这些都带着康德的影子:人的心灵不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外在的自然世界截然分开的;人对可知世界的认识就是他的先验知识与对自然的感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浪漫主义的自然观虽然是认识到了理性的局限性和破坏性之后,继续追求人的解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从本质上讲,他们对人的解放是在西方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他们对人性,特别是非理性部分的拔高,仍然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为前提的。这一点,Miller(1972)通过比较浪漫主义诗歌与中国的唐朝山水诗,部分地揭示了这一点。中国的唐诗人们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些唐诗的作者不仅仅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个部分,往往还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自己周围的自然环境里去,然后通过外在的自然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与之相反,浪漫主义诗人们的做法是深度挖掘自身的想象力,穷极奇幻,追求丰富。

浪漫主义诗人们笔下的自然就是他们想象力之所及,以他们的自我认识为界,竭力打破新古典主义以来的局限。他们作品内容不再局限于他们亲历的事件; 他们的自由发挥涉及印象和想象。浪漫主义者们认为诗等文学作品可以描述意识里的事件,把自己的想象和意识看作一个复合体,既能包括当前,也能包括未来和过去;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时间、空间变换。Miller(1972)在比较华兹华斯和中国的孟浩然等诗人时就发现,英国浪漫主义不囿于一时、一地,一个特定的体验。他写道:浩然为代表的中国山水、自然诗人们的诗歌往往是记述自然世界的一个事件,讲述人的经历、经验与某些自然现象、环境的一种偶合:日落、微风、泉水呜咽等等,这样的事件往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相对固定的。与中国山水诗人不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自然观上的这种体现,我们可以在华兹华斯的《水仙》里可以看到: ……

这个情景给予我多少宝藏 以后常常地,每当我躺在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3617829cf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