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和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2023-01-06 06:26: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和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欢迎阅读!
行为,社会,和亲,青少年,道德

青少年道德与价值观发展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

1.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脉络)

1.自我中心阶段 2.权威阶段 3.可逆性阶段 4.公正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由他律水平逐渐发展到自律水平,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认知的成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削弱;二是获得社会经验,在同伴间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关系,意识到彼此间的平等地立。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 (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的修正和完善。他改进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 道德推理的发展阶段

道德两难故事指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要求调查对象依据故事中的情节,在下述两者中进行选择:一是遵守规则、法律和尊重权威人物;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采取某些与这些规则和命令相冲突的行动。

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410岁),习俗水平(1013岁)和后习俗水平(13岁以上),每个水平又包含有两个特定的道德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阶段 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 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三、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

首先,存在着两种取向的道德观:一种是公正取向的道德观,另一种是关怀取向的道德观。 其次,道德取向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在道德标准上,男性更注重公证、权利,女性更注重关怀、同情;在道德推理上男性更关注个人的利益,女性更关注对他人所负的责任, 更倾向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 吉利根确定了关怀道德发展的阶段:

阶段1:自我生存定向阶段,以利己主义为基本原则,自我是关心的唯一目标。 阶段2:自我牺牲阶段,出现了对他人的责任感。

阶段3:非暴力道德阶段,个体利用非暴力原则来解决自私和对他人责任之间的冲突。 (一)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发展。

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道德概念的理解、评价能力和道德观念等方面。 1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一般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它是在感性道德表象的基础上,经过道德知识学习,理解道德规范实质的基础上形成的。

2、道德评价是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所作的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


3、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对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的反映。

青少年道德概念道德评价和道德观念相互联系共同的反映着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

此外道德认识还与个人的道德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的性质和强度相关上述各时期的特点也不是绝对的,常表现出极大的个别差异。许多研究都发现,高一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并无差异甚至还要低于初二学生这反映出高中阶段这一关键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 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情感的内容,二是道德情感的形式。 1、从内容方面分析在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发展过程中,道德情感的社会性逐渐增多。 2、从形式方面看,根据道德情感产生的原因,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之间的关系,可以把道德情感分为三种形式。第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第二是形象性的道德情感体验,第三是伦理性道德体验。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1.道德动机的发展。道德动机是个体为达到一定道德目的而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驱力。2道德行为的控制能力个体道德行为控制程度有不同的发展水平3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道德行为习惯是指一种无条件的自动的带情绪色彩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索里(Sawrey)和特尔福德(Telford将其分为三种水平五个步骤 (1)生物水平:第一步是进行物质赏罚,这是儿童道德控制发展的开始,这时控制儿童行为的是直接感受到的快乐和痛苦。第二步是对物质赏罚的预测,如果某种行为使儿童得到物质的奖赏,那么这一行为就被强化而保持下来,否则就被逐步排除,儿童在取得这些经验之后就会用来预测并控制自己的行为。

2)社会水平:第三步是借助行为的理想实现的,是采取社会的赏罚。社会的赏罚是别人用语言、手势、面部表情和姿势等表达的对行为的赞赏或谴责,这时社会赏罚代替物质赏罚而起作用。第四步是按社会赏罚的预测而采取行为。

(3)观念水平:第五步是最高控制,是按照已被内化并结合成为自我抽象的行为观念而行动。我国的有关研究表明,60%的高二学生达到了第三级水平,16%的学生达到了第四、第五水平,与初中生相比水平虽略有提高,但无显著差异。

造成个体产生严重反社会行为的各类因素主要有:个体自身的因素,比如遗传的脆弱性、围产期的风险、性别(男性更多)、认知受损、学业不良、多动或注意缺陷。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及兄弟姐妹是否曾有犯罪行为、家庭不和谐、缺少家人监督、缺少情感体验、遭受虐待、拒绝和忽视、替人受过。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毒品与酒精滥用、失业、犯罪机会、同伴群体的影响。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因素包括:建立并维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个体不断成长的潜力与发展变化。 一、反社会人格的行为特征反社会人格是反社会人格异常的简称;意指个体在社会行为上,具有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倾向,且有为了利己目的而伤害别人时永不感到愧疚的异常人格。反社会人格与反社会行为一词不同。反社会行为一般指黑道分子的违法行为或现实社会中的失落者,在缺乏生存出路时因冲动而表现的犯罪行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39e0c9483d049649b6658a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