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 本科背诵版

2022-03-24 02:23: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宋诗词 本科背诵版》,欢迎阅读!
唐宋,背诵,诗词,本科

晚唐体:宋的一种诗歌体裁,因模仿学习唐代贾岛姚合诗风得名,宋人常把贾、姚看是晚人,所名“晚唐体”,主体是隐士和僧侣,代表者潘阆林莆魏野九僧寇准(盟主)。喜五律,崇白描,少典故,不忽视炼字句,属苦吟派。生积不足,意境狭,沉溺用细碎笔法描景物,或抒清苦个人性情,变化不多,波澜很少。

西昆体:宋初诗坛声势最大派。晚唐五代诗风延续,宋真宗时,馆阁文学侍从模仿李商隐诗风的诗作。以李为宗,讲究声律文采藻饰用典,因杨亿编《西昆酬唱集》得名。代表:杨亿,刘筠,钱惟演,三题材,怀古咏史,咏物,生活内容,但思想内容较乏,与时代社会无密关,很少抒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宋初“三体”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三派:一是白乐天体,代表人物是李昉、姚铉和王禹偁,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二是西昆体,代表人物是杨亿、钱惟演和刘筠,倡导学习李商隐的近体律诗;三是晚唐体,代表人物是林逋等,他们推崇贾岛、姚合,多写闲情逸趣。宋初“三体”诗,即指三个诗派。

江西诗派1是宋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2得名于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3.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4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作诗讲究法度,题材偏重书斋生活的黄庭坚成为青年诗人学习的典范,大批追随山谷体人。前期作家是黄,陈等。主张以学杜相号召,以黄诗歌主张为主张,倾向:崇尚杜甫晚年的内省精神,尤是丰富多变的艺术技巧。创作上1内容上转向抒写性情,表现自我,表现出退避社会自我保护倾向2艺术上以清淡,劲瘦为审美标准。后期陈与义,曾几,吕本中。靖康变后,艺术风格发生变化,革新精神,吕本中的活法说,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

南渡词人北宋灭后,由北宋逃到南宋的词人。代表人是李清照、朱敦儒。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在北宋有四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且已稍有名气。靖康之变后,被迫南渡。政局剧变,国破家亡,漂泊流落多家国之感和身世之悲,多凄苦哀叹和深沉感伤,词风发生明显变化。把宋室南渡后由北入南的词作家们称南流词人。 西蜀南唐词 1题材集中闺怨和相思别恨2情感细腻,表达婉曲多姿,语言典雅有出处3诗体形式逐渐稳定、程式化4具有书面传播优势西蜀词代表是花间词派,温庭筠 韦庄等人,视野完全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内心生活,中心是男女情爱相适应,艺术上文采繁华 柔艳丽,崇尚雕饰 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南唐词人整体风格清疏,清朗。冯延已,李煜,李璟等,文化修养,艺术趣味。虽以离别花柳风情为题,但着力表现人物的心境情绪,引起多方面的启示和联想,

1 浓丽与清疏。3、程式化和个性化4、技巧化和情感化2代言体和本体,西蜀,以温为代表,多使用代言体,有意识进行角色扮演,反串和角色扮演,而南唐词人,多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描写真情实感。

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①是在继承古文运动的基础上,在和西昆派浮靡文风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提倡平易自然的文风,诗文为现实斗争服务。②代表作家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③奠定了宋代散文健康发展的方向,平易自然的基本风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巨大影响。不仅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而且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究“气格”,产生“以文为诗”的现象,欧阳修在这场运动中起着文坛盟主的领袖作用。理论1主张诗文应有美刺,利于风教。2发展了’道”的观念,注重了“文”的作用,主张文道合一3推崇杜诗韩文,提倡“古其理,高其意”4,倡导简朴平易,反对生僻艰涩的文风。 北宋词坛发展演变晏殊欧阳修(继承)、张先晏几道(稍露特色)、承袭“花间”余绪,由唐入宋的过渡,出现革新苗头;二柳永苏轼形式内容上进行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三,后期周邦彦采众家之所长,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艺术表现手法上,周律并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唐宋诗风的异同,唐人诗主言情,宋人诗主言理。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美在情辞,丰腴;宋诗美在气骨,瘦劲。唐诗注重情感意兴的抒发,追求意境的蕴藉空灵,韵味的悠长,宋诗注重说理,讲究思理的细密深刻,气骨劲健。唐诗之美体现在情感文辞,显得丰美,宋诗之美体现在意气骨力,显得清瘦。1创作主体的出发点,唐人主情,从“吟咏情性”出发写诗,重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宋人尚意,“以意为主”,喜欢诗歌中表达对社会政治、宇宙人生的看法。2诗歌运用的手法来看,唐诗多描写,长于抒情;宋诗多发议论,长于用典。3诗歌的构成因素来看,唐诗感情充沛,富于想象;宋诗更多地体现出作者的学识和才力。宋诗心不止情感本身,加入了较为深厚的学养、感悟与思力。4从诗歌文本呈现的特征来看,盛唐诗歌长于兴象,意境阔大;宋诗富于理趣,多精心的营构。5、从诗歌审美效果看,唐诗自然淳朴、浑然天成、浪漫高华,给人以自然或人情的美感;宋诗人文气息,体现的思考,洞察,给人哲理启迪。6诗人的性情诗歌类型来看,可以概括出唐诗乃诗人之诗,风人之诗;宋诗则为文人之诗,学者之诗原因:各自时代烙印。政经状况、思想修养和文化背景等不同,一、唐朝社会自由、大度与繁华的情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再加之诗歌本身的发展而形成的。一政治唐国力强盛,大一统,民族意志,增强民族自心。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宽松文化政策。唐前期君主爱诗歌,积极影响。经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唐人爱诗歌,良好文氛。诗歌自身发展,唐诗继承并发展《诗经》汉魏风骨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楚辞》吸取浪漫主义的精神和创作方法。南北交融,兼收并蓄。

南宋文学的中兴孝、光两朝时,在烽火连天时代里成长起来的诗人登上诗坛,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不同于苏黄的创作环境,较陈与义、吕本中等,更具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艺术风貌取代江西诗派主流地位,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为代表,成为中兴四大诗人。中兴词坛:辛弃疾,陆游,姜夔等人。

李煜词李煜的词在艺术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直抒胸臆,略无讳饰,表现从生活里得来的真情实感,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在表现手法上多用白描,明白率直,改变了晚唐以来不少词人惯用的曲折隐晦的手法。第二,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通过具体的意境、形象,表现出人生中某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感受、意绪和体验(主要是愁和恨),因而能引起异时异地虽然具体的生活遭遇不同却同具愁和恨感情的人的共鸣。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对于那种离恨愁肠缠绵郁结、深远不绝的描写,就具有很高的典型性和概括力,能道出各种各样抱愁怀恨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第三,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写人、写景、写情,不流于空泛,使读者读来可感可触,特别是对一些抽象而难于捕捉的思绪情怀,因为写得非常具体生动,就能触发读者的联想,大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写情来说,化抽象为具体,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以可感的形象来引起读者的想象,从而体会到抒情主人公的意绪和心境。如“粉英含蕊自低昂”另一种是通过比喻,将很难表现的一种思绪,具体化为一种可感的视觉形象,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第四,语言自然、精炼、明净,在古典诗词中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少词句,明白如话,似脱口而出,实际是经过精心的提炼而不露一点痕迹,流畅而富于情韵,明净而含蕴丰富,不浅、不露、不生、不涩。

欧阳修⑴ 散文成就:欧阳修是我国十一世纪中期的重要作家,他的散文、诗、词在北宋文坛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公认为当时的文坛


领袖、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尤其是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一方面在继承唐代著名散文作家韩愈、柳宗元、李翱等人的创作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特有风格,同时对当时以及其后明、清两代的散文创作,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诗文变革:欧阳修不仅是一代散文大家,在诗歌创作上也颇有成就,与梅尧臣、苏舜钦等共同成为宋调的开创者。其诗风的形成,受到了多种诗歌传统的影响。欧阳修在北宋文学变革中的领袖地位。在变革文风的过程中不仅努力创作,而且团结同道,奖掖后进。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不失大家风范,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

苏轼().苏轼的诗文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现存的诗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往往能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警动人.极富情趣或理趣. 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苏轼诗歌的另一主要内容.苏轼是有志于经世济民的诗人.他出身寒素.入仕后累遭贬谪.接近下层民众.这为他写作此类诗提供了基础. 苏轼无事不可入诗.散文化.议论化是苏诗的特点.各种题材.他都能恰当地点染.融触处生春.无不如意.().苏轼的词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词在题材内容.风格意境和语言音律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推广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词的创作的新阶段. 苏轼对词的贡献.首先在于提高了对词的认识与评价.他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 苏轼的田园词是对宋词题材的一个突破。在词风上.轼可谓开创了豪放的意境. 苏轼还开创了旷达词. 在语言和音律上.苏轼也有创新.苏词的语言清新朴素.简洁畅达.不似柳词的俚俗.更没有花间词的脂粉气.而以清雄韶秀见长.在词调上.他引进不少慷慨豪放的曲调.总之.苏轼终究以他旷达的性格和独特的文风成就了一代文豪!

秦观词的风格:其一,他善于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即善于借男女之艳情描写自己遭遇逐放的坎坷政治遭遇与潦倒困顿的生活经历。把深沉的人生政治上的辛酸愁苦融注在离情别绪的艳情中,从而给传统的艳情词注入新的情感内涵。第二,他的词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即作者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构成鲜明的形象,并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倾注于这些客观景象中,从而使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其三,秦观被誉为婉约派词人中的语言大师。即主要指他的词的语言清丽、自然、少用典,少陈词,而且音律谐美,充分体现出词体语言的本色。极富艺术表现力,达到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艺术效果。其四、秦观的词体既有小令,又有慢词,尤其他善于将小令意境深婉,语言含蓄的长处用来弥补慢词过于直露、缺乏深长韵味的不足。成就:秦观一向被称为“婉约之宗”,其词也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人之词”颇能代表婉约词风的典型特征。总的特色是情韵兼胜与意辞相称,即情感深挚,韵味含蓄,意境凄婉,语言淡雅,音律和谐。在词史上卓然一家,和婉醇正,秦观直接影响了稍后的婉约大家周邦彦和李清照,在婉约派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秦观词的不足之处,除题材较窄外,风格也较柔弱,情调时时显得过于凄凉。这与他的坎坷遭遇和意志消沉有关。但总的来说,秦观词的感伤情调既容易引起封建社会一些怀才不遇的文士的共鸣,词的艺术成就又较高,因此他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对后来词家,从周邦彦、李清照直到清代的纳兰容若等,都有显著的影响。

周邦彦第一,词风浑厚醇雅而又有沉郁顿挫之致。沉郁主要指感情深沉含蓄,顿挫主要指手法变幻多端。第二,善于铺叙,长于勾勒。他进一步发展了柳永“以赋为词”的写法,但又讲究章法结构,布局疏密相间,婉曲回环,严谨之中富于变化。第三,言情体物,穷极工巧。他善于描摹,以工笔写景咏物,精雕细琢,形神兼备。第四,语言富艳精工而又浑然天成。周邦彦既善于锻练字句,自铸伟辞,更善于熔化典故成语、櫽括前人诗句入词,浑化无迹。第五,格律精严,音韵谐美。

李清照⑴易安体独具的抒情特色。易安词与四位词坛大手笔在抒情特色上的不同之处)与东坡相比易安更细腻与柳永相比易安更高雅纯正#与少游相比"易安更具气骨与清真相比易安更真诚、更坦率!出以其精神特质为底蕴的高雅之词!⑵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1、重视词的音乐性,十分强调语言的声律。2、用语新雅、明畅。李清照的词既不似晚唐温浓厚的脂粉气息,也没有柳永的俚俗之语,又不同于周邦彦的措辞精工。语言明白流畅,清新自然,可谓独树一帜。3、炼句精巧、平淡无斧凿痕。4、善于化用前人诗文成句及用典。

陆游1陆游是宋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其诗主要内容:① 抒发以身报国的慷慨情怀,表现壮志未酬的悲愤;② 揭露、批判统治集团投降政策的罪恶和危害;③ 对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寄予关注同情;④ 描绘祖国山河的美好。2艺术特点上,植根于现实生活,不少诗中渗透着对理想的追求和乐观的情绪:

陆诗的现实性,主要表现在善于抒写自己对现实的感受;② 以概括性抒情性见长;③ 擅长运用丰富的想象;④兼擅各体,以七律最为出色。其诗歌创作数量达9300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如《书愤》

文学成就: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词。他的词也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头凤”即属此类。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

辛弃疾继苏轼之后对词境进行了大历的拓展艺术特色 风格多样化,主要表现在:a.以豪放著称,主要反映收复失地的意志和对投降派的痛恨,风格悲壮激昂,豪迈奔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b.反映农村风物,农家风情,风格自然清新(《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c.辛弃疾同时还创作了许多清丽飘逸,甚至缠绵妩媚的婉约词(《祝英台近?宝钗分》)。② 创造了雄伟阔大的意境。③ 大大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常用比兴寄托手法,把自己的爱国情怀、身世之感寄托在香草美人、儿女之情上,把复杂的感情表现得曲折委婉,摇曳多姿。④ 语言极具创造性。继苏轼之后进一步打破了词与诗文的界限,善于熔铸经史、驱谴诗文入词,使事用典,往往随手拈来。

姜夔南宋江湖词派的清空骚雅来源于姜夔。而姜夔的清空、骚雅分别源于苏轼、辛弃疾。苏辛都是无意为词的,他们的清空、骚雅都是通过诗歌化的途径实现的。姜夔在引诗济词方面和苏辛是相同的,但他有意为词,将词的音律、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纳入一定的法度之中,将原来并无必然联系的清空、骚雅联成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词风。南宋江湖词派理论和创作就是阐释和普及这种清空骚雅词风的。

姜夔是南宋婉约派词宗。代表姜夔在中国文学史上最高成就的,是他的词作,在南宋词坛上,他与辛弃疾、吴文英鼎立而三,是“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姜词在讲究格律、音节谐美,炼字琢句、用典咏物等方面都与周邦彦一脉相承,但其婉约缠绵的词风中融进了江西诗风清劲瘦硬的优点,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3aad4be80eb6294dc886c2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