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公园》背后的科学

2023-03-17 03:27:0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侏罗纪公园》背后的科学》,欢迎阅读!
侏罗纪,背后,公园,科学

《侏罗纪公园》背后的科学

作者:暂无

来源:《读报参考》 2021年第3



1993年夏天,恐龙和古生物学者突然在全世界的电影屏幕上走红。根据美国作家迈克尔·克莱顿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侏罗纪公园》让几种鲜为人知的恐龙成为“明星”。霸王龙、三角龙、迅猛龙和双棘龙也成为最为大众所熟悉的恐龙。

真实的双棘龙什么样

电影中的恐龙通常不是科学人员通过自然所认识的样子。《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中,与化石证据偏离最远的是双棘龙。那么真实的双棘龙是什么样子?

事实上,双棘龙刚进入流行文化时,科学人员对其还没有完整的了解。但双棘龙成为好莱坞明星之后的近30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双棘龙重要的新化石,以日渐精密的方法分析了所有标本。因此,现在我们能细致复原双棘龙,包括其样貌、行为、演化方式以及居住环境等。结果发现,真实的双棘龙和大屏幕上的形象毫无相似之处。这也是迄今为止对侏罗纪早期恐龙最详尽的描述。

今天我们知道,双棘龙是一种双足、肉食恐龙,身高超过20英尺(约6米),头顶上长有两片由纤细骨头构成的平行骨冠。但1954年这种恐龙首次出现在科学文献上时,却有着另一个名字。当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古生物学者塞缪尔·韦尔斯在一系列论文中介绍了对两副恐龙骨骼的研究结果。

由于没有从破碎的骨骼中发现骨冠,韦尔斯认为这是此前已知的斑龙的一个新亚种,就将其命名为“魏氏斑龙”。1964年,韦尔斯又找到保留了头骨顶部的标本,上面带有双冠,因而意识到此前发现的是一种新恐龙,就为其改名为“魏氏双脊龙”。

电影让大众更接近科学

电影《侏罗纪公园》中双棘龙的基本形象依照的是韦尔斯1984年的相关解剖学描述,以及博物馆根据骨骼复原的展品等。但电影中的双棘龙与当时的科学记录在几个关键细节上有所不同。最明显的是,电影中的双棘龙只有实际的一半大小,主创人员有意缩小双棘龙的身躯,以免和迅猛龙混淆。

电影中双棘龙的两大特征,也就是喷射毒液和颈部扇状褶皱,都是为了戏剧效果虚构的。但这两处改动借鉴了其他真实存在的动物,因此十分可信。

克莱顿在撰写小说时,根据现代的眼镜蛇为双棘龙设计了能喷射致盲毒液的身体机制。

颈部扇状褶皱的灵感则来自生活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现代飞蜥。但并未从双棘龙的化石记录中发现它也有颈部扇状褶皱的证据。

《侏罗纪公园》还在其他方面吸收了最新科学成果。1980年代初,古生物学者刚开始达成普遍一致,认为现代鸟类从恐龙演化而来。主创人员推翻了迅猛龙的早期设计,听从影片科学顾问、恐龙生物学者杰克·霍纳的建议,让迅猛龙行动时更像鸟类,而不是蛇类。电影将恐龙描绘成灵活、聪明的动物,而不是像19世纪学者所认为的,恐龙行动迟缓、类似蜥蜴。由此,普通大众第一次偶然知道了恐龙和鸟类的联系。


流行文化启发科学认知

抛开艺术处理不说,《侏罗纪公园》上映后,多年来关于双棘龙的科学认识也势必不断改变。计算方面的进展让化石研究出现革命性变化,使得研究人员能以最初发现双棘龙时难以想象的方式处理海量数据。

此外,后来发现的材料显示,双棘龙的吻部和颌骨要比当初认识到的坚实得多。这些新证据说明,双棘龙很可能是具备致命咬合力的捕食者,而不是像韦尔斯所推测的,不得不食腐或用爪子猎杀。

双棘龙是巨型恐龙,特别是在它生存的时代。那时生活在北美西部的恐龙大多只有火鸡或鹰那么大,但双棘龙足以俯视人类。与其他较大型肉食恐龙相比,它的前肢更长而有力,后肢也相对较长。

与很多早期恐龙及所有现代鸟类一样,双棘龙的呼吸系统向脊椎凸出,形成薄膜气囊,这能在减轻骨骼重量的同时为双棘龙提供力量。有了气囊,每次呼吸能获得更多氧气。以这种方式呼吸的动物新陈代谢率相对较高,因此也更活跃。所以,双棘龙很可能是敏捷灵巧的猎手。

CT扫描显示,双棘龙头部周围的骨骼中也有气囊,进而可以推测,气囊也存在于双棘龙特有的骨冠中。骨冠表面几乎肯定是角蛋白,也就是构成角、爪和毛发的材料。骨冠或许有助于帮助双棘龙识别同类或吸引配偶,但尚不清楚气囊如何支持骨冠发挥这些作用。

随着我们对双棘龙的认识越发详细,对其生存环境的了解也不断加深。双棘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也就是三叠纪大灭绝后的500万至1500万年之后。三叠纪大灭绝导致当时地球上四分之三的动物灭绝,其中包括大部分与早期恐龙争夺资源的大型爬行动物。这轮大灭绝很可能由“泛大陆”的最初分裂引发。从三叠纪晚期到侏罗纪早期,北美板块从亚热带向北漂移至较干燥的气候带。而双棘龙栖息的纬度,也大致从今天的哥斯达黎加变为墨西哥北部。

双棘龙已经成为世界上记录最详尽的侏罗纪早期恐龙,但找到更多遗留物解答其身体构造之谜足足花了几十年时间,而且,解读骨骼化石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古生物学者的钻研精神。

(摘自《参考消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40653d0f3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f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