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诗文里的“中国”的别称

2023-12-21 13:18: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谈古诗文里的“中国”的别称》,欢迎阅读!
古诗文,别称,中国,谈谈

谈谈古诗文里的“中国”的别称

金光俊

我们伟大的祖国,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此外,在古诗文里,我们还经常看到他的一些别称:诸如华夏、诸夏、中华、中土、赤县、神州、九州、九牧、九原、九域、九有、支那、海内、轩辕 等等。下面,我们分别来说明。

1中国

古时“中国”含义不一。中国为“京师”,即首都。《诗经大雅民劳》:慧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史记尧纪正义》引刘熙云:帝王所都为中,供曰中国。一说,中国为汉族祖先华夏族居住地,相对周围居住的少数民族来说,他是“居中之国”当时,华夏族、汉族大多数都于黄河南北,所以称这一地区为“中国”“中原”“中州”或“中夏”。开初,中国近指今河南省及附近地区,以后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后来把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区,也全部称为“中国”。例如《史记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才开始专指我们祖国全部领土。 2华夏、诸夏 古代汉族的自称。《诗文》释“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中国”是“中原”的意思。《书经》注:“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夏训大也,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义之大。《左传》释:“中国有礼之大,供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见,“华夏”有文化繁荣,疆域辽阔的意思。一说,汉族祖先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建国,这里最高的山是“华山”(昆仑山),最著名的水是“夏水”(汉江),他们以此为骄傲,故名“华夏” 华夏,亦作“诸夏”。诸夏,原指周代王室所分封的诸国。后来,“诸夏”亦泛指称中国。例如班固《东都赋》“先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报”。以此相关的名称还有:“方夏”“函夏”“区夏” 3中华

古代华夏族、汉族最初兴起于“四夷”(少数民族)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自称“华夏”因此,后世称其为“中华”。例如《魏书》“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据中华,德祚微浅”。开始仅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后各朝疆土渐阔,凡所统辖,皆称中华。 4中土

取中国乃“居长之国”意。 5赤县、神州

战国时齐国的阴阳五行家邹衍创立“大九州”学说,认为世界由九大州组成,中国乃其中一州。“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亦简称赤县或神州。如毛泽东《浣溪沙柳亚子》词:“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 6九州

这是我国中原上古时的行政区划,传说大禹治水后,划分中国为九州,即兖、冀、青、徐、豫、荆、扬、雍和梁九州。后来“九州”泛指全中国。例如龚自珍《已亥杂诗(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里的“九州”指中国。因禹分九州,亦作“禹城”此外,九牧、九原九域、九有、九围等别称,都是由九州派生而来的,都指“九州” 7海内

四海之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由大海环绕,所以用“海内”来指代我国。例如《史记高祖本纪》“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王维《送杜少府之往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支那

古代印度、希腊和罗马等地人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等,后在佛教经籍中亦作支那、至那或脂那等。近代日本人都称中国为“支那” 9轩辕

即黄帝,姬姓,号轩辕氏。《史记王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传说轩辕黄帝乃汉族始祖。我国历史从轩辕黄帝开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籍《史记》是从记载轩辕黄帝开始的,所以后人以此来代称我国。例如鲁迅 《自题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41f92c013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0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