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三个维度目标

2022-09-04 15:02: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教学中的三个维度目标》,欢迎阅读!
维度,语文教学,三个,目标

语文教学中的三个维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知识、智能、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产生的预期结果,并以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既是教学的依据和归宿,又是学科评价的标准和范围。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目标设定,始终是线性思维发展。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注重了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体现了一种新的理性思考,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立体的思维模式。 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三个维度水乳交融,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这三个维度的划分只不过是对目标描述上的划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能割裂开来,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但又绝不可把三者混为一谈,它们是一个事物的几个侧面,这正如语言文字的性质是多维的一样。语文是表情达意的,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表达与情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离开了情意,表达也就没有意义了;而离开了表达,情意是无法讲出来的,是无法达到交流的目的的。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目标,显性目标是隐性目标的基础,是为隐性目标服务的。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离不开过程和方法的实施,过程和方法又恰是二者之间的联系纽带。设想一堂课仅有显性目标,那学生遭遇的只能是一堆“死”的符号型的结论,势必造成单纯的知识传递,造成死记硬背和封闭僵化,使教学缺乏“人气”,缺乏生命活力;如果一堂课仅有隐性目标,那就好比天上美丽的彩虹,可望而不可即;过程和方法恰似二者之间的桥梁,使得美丽的彩虹触手可得。好的教学目标应是三个维度的完美结合,既有知识、技能的增长,又有适度恰当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生成和发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学科教学的总目标,是用概括的语言表述的,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为了便于贯彻实施,教学总目标又可分解为阶段目标。就阶段目标而言,七至九年级的阅读教学,只有15条,应该说是高度概括的。这就意味着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必须制定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每节课必须有明确的课时目标。现行人教版的语文教科书,单元课文都是以生活内容为纽带组构而成,淡化知识体系。语文课不能仅仅进行思想教育语文课堂还必须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还要注重过程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目标做到从整体上心中有数,在每节课前进行精心设计。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制定教学目标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倾向。

其一,草率盲目型,缺乏准确性、系统性与渐进性。不假思索,或按照教参一抄了之,或仅凭感觉随意而定。

其二,笼统模糊型,对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大而空,许多教学目标里充满了“学习”、“认识”、“了解”、“体会”、“品味”等要求,这些要求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到或不能达到,其中每一个要求要经过哪几个阶段或层次,都很难操作、观察和测定。 其三,肤浅认知型,没有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教学目标中大都是一个个知识性问题。问题肤浅、答案明显,没有深度价值,与教育的终极目标大相径庭。

由谁制定教学目标?如何制定?何时出示最合适?对此众口难调,笔者更倾向于让学生课前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当然,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大多是显性目标,即知识与技能。一般是在课前预习新课时,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可先查找资料、搜集信息,以便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让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形成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一般来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己的情况出发,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以及对文本的个性化体验、理解,结合课后的练习,很容易确定适合于自己的学


习目标。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其巧妙、和谐地落到实处?简单说,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行为,要能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改《纲要》语)。知识与能力,更多的是从学生的角度着眼,提出了基本的发展要求,它能反映学科的特点,是另外两个维度的重要支柱,它是基础,是条件,也更应该是核心,是工具。关于另外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纵观全局,适度把握,做到胸中有数,在全面了解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情况下,适时完成。

第二个维度是过程与方法。我认为,过程与方法更多的是从教师的角度着眼,教师不但应该关注自己的教法,还应关注学生的学法;不仅关注方法,还应关注过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方法更为重要。因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研究教法,而新的课程改革更加注重了学法的研究和指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好的学法是实现终极目标的最有效途径。执教多年的语文教师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换取的是学生们的厌倦和无奈,到头来自己的付出与学生们的收获不成正比。甚至会不停的报怨:我讲得很明白呀!分析得也很透彻呀!学生们也全都懂了!为什么学生的收效甚微?寻求症结,还是老师们注重自身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忽略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忽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根据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课堂教学应是自主的实践活动,要突出学生主体活动,它是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必由之路。常言道:“学会”赶不上“会学”,“会学”的关键还是一个“法”,法从哪里来?这正是教师的关键所在,教师的“教”即适时的教给学生“方法”。关于学会方法,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过:“向学生传授方法很重要。这是因为教师无论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都是有限的;而教师把方法传授给了学生,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知识将是无限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好的教师不应向学生‘奉送真理’,而应引导学生‘发现真理’。这种发现真理的能力只有经过求知的训练才能获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方法,揭示规律,比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例如,教学七年级(上)第三单元,通过教《济南的冬天》、《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观察描写的一般方法:①选典型;②按顺序;③多角度;④多方式;⑤抓特征;⑥用修辞等。学生在进行综合性实践时,再以这些方法作理论指导,在大自然中,亲自进行观察和实践。最后达到实践有方法来指导,写作有理论作依据,得心应手,一挥而就。

第三个维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个维度中的终极目标,它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习实践的熏陶、渗透来潜移默化地实现。其中热爱和兴趣至关重要,于漪老师认为,情感实际上是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兴趣是成功的关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于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设想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具有正确科学价值观的人,即使知识、技能稍欠缺些,也会激励他奋斗,钻研知识,学习技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也会使人逐步建立起对世界及周边事物的科学认识,培养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孕育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可依此对课文内容进行大幅度取舍。这里涉及到不同的“教材观”问题,即“教教材”与“用教材”。新课程的教材观应该是“用教材”,其实质是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教材本身,而是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

制定教学计划,使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及学年目标,形成一个渐进的过程,是每位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当然,新课程淡化了原来的知识体系。淡化并非取消,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必备的语文知识。我们的教学应该择取其精华,按照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逐步积累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每个阶段的知识和能力,在各篇课文中渐次、合理有序的进


行整合。通过整合,使各环节的教学线索清晰,指导有序,学起来容易。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47d004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6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