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案

2022-03-20 11:02: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案》,欢迎阅读!
下册,教案,规律,年级

教材分析:《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人教版)下册第8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实验教材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排列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理念:

1、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有意识地利用学生身边或感兴趣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从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教学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我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在猜一猜、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等活动中,体验感悟规律,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并从课堂上得到成功的快乐。

3、本节课的设计,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 4、本节课的设计中注意各科知识间的整合,如:让同学们做有规律的动作,是与音乐课的整合,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则是与美术课的整合。这样把数学课与艺术交融,让数学学习更加愉快,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并非枯燥乏味,数学学习是如此生动活泼、快乐有趣。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感受规律

师:今天是525日,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学校要举行游园活动,要布置教师,老师设计了两组花边,想不想看看?

1、从盒子里一个一个地拉出第一条花边(苹果、梨、苹果、梨……)让学生猜后面应该是什么?为什么?学生说了以后贴上苹果,梨……哦……贴满了,前面还有空,我们应该贴什么?为什么? 师根据生回答将苹果、梨为一组画一个圈…………并问,如果空间够,继续摆下去,能摆得完吗?

2、师小结引题:对,它们是有规律的,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3、出示第二条花边(蓝花,红花,黄花),贴出两组后,让学生猜后面贴的是什么?前面是什么?为什么?


师根据生回答将蓝花,红花,黄花为一组画一个圈…………并问,如果空间够,继续摆下去,能摆得完吗?

4、对,摆不完,看看老师设计的两条花边,它都是一组一组不断地重复下去的。(板书 :一组组 重复)

二、创设情景、初悟规律 1、学生活动

看了老师设计的两条花边,你们想用自己设计的花边来装扮教室吗? (从信封里拿出老师提供你们的一些素材,4人小组合作设计一条花边号吗?)

2、展示评议:各组设计好的花边张贴于黑板上

1)先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花边是有规律的?为什么?

a.那这条都是蓝色的,它有没有规律?你从哪里看出这条花边是有规律的

师生交流后得出结论:形状有规律(板书: 形状)

b,这条都是三角形,那它有规律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生交流后得出结论:颜色有规律(板书:颜色)

c.这条有规律吗?你从哪里看出它有规律?(生可能出现只说出形状有规律)

师:这一组图形除了形状有规律外,大家还发现了什么?(颜色有规律)什么样的规律?

小结:原来这条花边,不仅颜色有规律,形状也有规律。 d. 你还想说说哪条花边的规律? 或者你找到哪条花边你有意见? 你觉得应如何改就有规律了?

三、创设活动、感悟规律

设计好了花边,你们想提前参加一下6.1的节目吗? 活动(一)做一做

1、老师做有规律的动作(按节奏)学生跟着做

2、学生代表上台做有规律的动作或发有规律的声音,其余同学跟着

3、小组里做有规律的动作或发有规律的声音 活动(二)帮笨笨熊穿珠子

师:笨笨熊穿了一串珠子,想让大家帮它看看。 (出示:珠子) 教师发问:有没有规律? 用语言激发帮笨笨熊的欲望 学生讨论研究帮笨笨熊的办法 活动(三)找规律

小朋友们不光能创造规律、还能把没规律变成有规律,真厉害,那你们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规律吗? 四、总结全课:


看来规律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擅于观察、勤于动脑,就会发现规律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一课时,以装扮教室需要设计花边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欣赏花边”——“创造花边——“加活动(节目是由一些找规律、藏规律等内容组成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们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索。

1、重点突出。在教学找规律的方法时,注意强调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不仅在口头上说:我发现了苹果、梨,苹果、梨黄这样的规律。,还在教学时,在有规律的每组上划上圈,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律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从而正确学会找规律的方法。这样就避免有些学生认为身边的事物只要出现了一次,就是有规律的。

2、难点未能突破完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调整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实现预想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习。因为以学论教的课堂相对于以教论学的课堂,有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师不能完全按照实现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在本课中教师还不善于抓住学生的信息反馈,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 3、练习设计不够

我想当中还可以穿插一个环节:如检查联欢会入场券时●○○●○○●○_ _ _ _ _ _ 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在课后出现●○○●○○●○●○○●○○●○)的情况。完全可以在此环节,学生出现错误后讨论得出:先要把不完整的规律补充完整,才能接着往下涂。这样就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是一组一组有规律出现的,也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课堂中教师的随堂机智显得尤为重要,而隐藏在随堂机智背后的恰恰是教师的观念和专业素养。教师即使做旁观者,也应该是积极的旁观者。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再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48d1b38376baf1ffc4fad4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