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节气的由来和习俗_大寒节气的气候特点

2022-05-21 21:55: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寒节气的由来和习俗_大寒节气的气候特点》,欢迎阅读!
大寒,节气,习俗,由来,气候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大寒节气的由来和习俗_大寒节气的气候特



大寒是我国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那么大寒节气是怎么来的?大寒节气有哪些习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大寒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记载:"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意思是说,这时侯相对于小寒而言,天气寒冷到了极点,是为大寒。

古时大寒也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这就是说到了大寒这节气,可以孵小鸡了;二候这鹰隼之类的征鸟,正处在捕食能力最强的状态,整天盘旋在空中到处寻找食物,补充能量抵御严寒;赶到了三候,这水面的冰那是冻的最厚、最结实的时候。也正是大人和孩子们在冰上戏耍的最好时机。此外,也有说"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这是通过花的变化,来说明大寒的节气变化。正所谓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这大自然花草树木的变化、鸟兽飞禽的活动,哪样也不是瞎折腾,那都是按季节有规律变化活动的。这还得说伟大的劳动人民最聪明,们通过观察,总结出了这些既实用又好懂的民谚。





大寒节气的由来和习俗

有了大寒节气,自然也就离不了民俗。

喝腊八粥,这可是咱北方普遍的饮食风俗。每年阴历的十二

1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月初八,人们称为"腊八节"。这一天,家家会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粥来喝。您要问这有什么说头儿吗?跟您说吧,还真有!

这风俗最盛行时,那得说是清朝。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一是要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一起食用,二是还要馈赠亲朋好友。

提到尾牙,那得说是起源于人们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民间把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叫做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就是尾牙。这尾牙跟头牙二月二一样,都得吃春饼。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宴席上白斩鸡必须有。据说鸡头朝谁,那明年一准儿是被炒鱿鱼的,所以现在岁末宴请,这当老板的都把鸡头朝向自己。是个笑话,也是个意思,就是感谢伙计们的帮衬,让员工们开心地享用佳肴,过年回家过个安稳团圆年。

大寒节气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在养生上讲那得"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在起居方面,咱还得冬藏,早睡晚起,劳逸结合,养精蓄锐。俗话说:"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在这时节您还得注意保暖、防风防寒,衣着那得随气温变化随时增减,

2





要说这喝腊八粥的历史,那久远了,最远可以追朔到一千多

年前的宋代。

不管怎么说,腊八节的习俗形式多样,但内容都是人们以庆

祝丰收、祭祀祖先、祈求福祉为愿望。 在农村还有个习俗,叫"尾牙祭"。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出门该戴口罩、帽子、围巾的,您别犯懒。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呼吸系统疾病的朋友,咱最好别早晚出门,一是这当口儿温差大不说,就冲这天儿总霾着,您也受不了啊,就猫儿冬,挺好!

大寒节气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此种环流调整时,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我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虽然表明,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所以,应继续做好农作物防寒,特别应注意保护牲畜安全过冬。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常年大寒节气,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华南大部分地区为5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5毫米。华南冬干,越冬作的这段时间耗水量较小,农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突出。不过"苦寒勿怨天雨雪,雪来遗到明年麦"。在雨雪稀少的情况下,不同地区按照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件,适时浇灌,对小麦作物生长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大寒节气的季节特征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4ccba928c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f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