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便见水中天,教材的解读

2022-04-04 16:23: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低头便见水中天,教材的解读》,欢迎阅读!
中天,低头,解读,教材

“低头便见水中天”

—谈教材的解读 繁峙实验小学吕平华

插秧歌

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元代布袋和尚的“插秧歌”中的“低头便见水中天”意思是低头不仅能看到水中秧苗,更能观察到它折射出的广阔天空,我们走进教材,活用教材,丰厚教材,真正让教材为学生服务,着正是“解读教材”所期待的境界。

我们都知道“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构成课堂教学的核心,其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以教材为素材和平台,我们只有有效地“解读”教材,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依托教材这个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的落到实处。

何谓“解读教材”,首先它不同于“理解教材”,理解教材只是停留在知道教材是什么内容,明白教参提供教学指导意见,而“解读教材”让教师多一份主动参与,多一份理性研究。“解读”体现了教师和文本互动对话的过程性。它基于学生的学,聚焦在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上,即活用教材,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延伸只是结构,使教学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从课内到课外延伸。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解读”教材呢? 一、 配图,解读的内容。

谈到“解读‘,我们往往直接想到解读文字,其实教材中的配图也需要解读,因为配图不只是为了使得课本比较活泼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其实它们常常承担着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作用,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要尤为关注。

<1>主题图,教学的基点,每一节课的前言。

<2>辅助图,教学的支点,如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34+16摆小棒的算理。 二、 沟通,解读的关键。

我们要善于沟通新旧知识,寻找到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循序渐进。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自己去发现和研究新知,充分让学生体验、操作、思考、交流,从而实现课堂的多维目标。

<1>找准生长点,有效突破。


如讲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我们首先联想二年级已有“角”概念的认知经验,自己都想办法用量角器量角,学生多种测量方法的呈现,不仅让学生明白了量角器的原理,经历了量角探究的过程,同时也在交流,讨论量角方法,最后提炼出量角的三个步骤,水到渠成。

<2>挖掘连接点,融会贯通

要想学生善于归纳自己所学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要用心解读教材,把所教的各个知识点,从它们内在的逻辑结构和思维方式加强沟通,把点连成线,把线连成面,巧妙梳理,点拨到位,使知识点之间建立合理有机的联系,那么学生才能学得扎实,学得灵活,如讲《9的乘法口诀》出示了各式各样的情景。

<3>抓住对比点,梳理建构

如《认识分数》分三次对比。对比一:沟通一个物体和一个整体的二分之一的含义。对比二:明晰一个整体无论个数都有多少,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对比三:明晰一个整体即使个数相同,但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每一份表示的份数也不同。

三.优化,解读的追求

我们常说要把一本书越上越薄,那是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知识体系得以有效建构。我们的教学仅仅满足学生知识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研究力,学生力的培养,是需要我们好好地解读教材,对教材应“遵循而有所立”,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对焦的内容加工处理,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增强教材的探究性,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把简单的内容上得丰富,不断优化我们的教学。

1.互动生成,灵活应用

例题是一个微缩典型的例子,它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有它的局限性。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要用好例题,同时也要思考怎样通过教学设计,弥补它局限性,让例题教学有深度,有广度,更具有思维的含量。

2.整合教材,厘清练习层次

我们想到要解读例题,但却忽略练习。其实教材本身的练习安排是有坡度、有层次的。我们一定要把每一道练习的意图解读到位,然后通过这道题还能给学生哪些练习,拓展和延伸等等,只有使用得当,才能真正使练习起到复习巩固,训练思维的作用。

3.注重梳理,有效复习建构

日常生活中当东西多的时候,我们常常整理好,捆一捆,这样便于携带。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复习课,在复习课上一定要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合理有序的构建,打通它们之间的联接,学生只有融会贯通才能灵活运用,因而在复习课上,不搞题海战术,更不能盲人摸象,要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就要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复习的整合点,把零散的知识有效整合,便于学生抓住本质,梳理知识,学以致用。


数学知识包罗万象,丰富之极,但在繁杂的知识系统中有着它独特的结构,有着它自身的规律,教材的解读丛生的实际出发,立足叫次啊,突破教材,围绕数学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教学,“低头便见水中天”。培养学生的教学素养,发展他们的学习力,才是数学教学的灵魂。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4d69487cc22bcd126ff0c4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