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红色故事50字

2022-07-23 08:0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铜鼓红色故事50字》,欢迎阅读!
铜鼓,红色,故事

铜鼓红色故事50

铜鼓是革命圣地。它到处洒满了革命英烈的鲜血,无处不回荡英烈们的忠魂;沩山脚下,定江河畔,留下了毛泽东、彭德怀、宋任穷、肖克、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老区人民难以忘却秋收起义的一声霹雷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卓绝的胆略胆识,大智大勇的将军风范,激励我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为民宗旨,为建设和谐平安铜鼓而勤奋工作。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在浏阳白沙、东门一带,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吓得敌人急忙调兵增援。为了避开敌军主力反扑,毛泽东于1927915日,果断地回师铜鼓边陲重镇——排埠。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老百姓常受那些穿“老虎皮”倒背枪的“粮子”(当地老表对国民党军队的称呼)欺压,又恨又怕。听说“兵又来了”,都一齐跑进山里躲起来,只有万寿宫的守庙老人利山,因年老、体弱、多病才留在家里。可是,这次来的兵,不仅未烧、杀、抢、掠,连群众的一针一线也不拿,对比之下,真是有天壤之别。接着他又看到队伍里有个身材魁梧的人,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和蔼地同一些人谈话。他想:这恐怕是个大官。可是,当他仔细察看其穿着——粗布短衫、赤脚草鞋,又不象官。他正在疑惑不解时,那位高大的人,笑容可掬地迎上来与利山老人打招呼,关切地问他多大年纪,生活过得怎样?当利山老人一一回答后,那人告诉他:你受尽了剥削压迫怎会不苦呢?只有打倒地主豪绅和国民党反动派,生活才会好起来。亲切的谈话,使他深受感动。 “你们究竟是什么队伍?”老人不禁大胆问。 “我们是共产党的队伍。”


“是来干什么呢?”

“是来造土豪劣绅、国民党反动派反的。我们是保护工农利益的……”一席话,如阳光高照,驱散了老人满脸的疑云。

一会儿,利山老人又看见一个警卫模样的青年人东张西望,象是要找房子似的。利山迎上去询问,果然不出他所料。利山高兴地说:“只要你们长官不嫌弃,我愿把自己的住房让出来……”青年人听了喜出望外,忙跑去报告那位身材魁梧的人,可那人摇头不答应。利山急了,连忙亲自前去请求,说明这是自己一点心意。那人才点头同意。

“这真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好军队啊!”利山一边念叨,一边快步回到小屋里,他先把那张八仙桌抹了又抹,然后把杉木床扫了又扫,象迎接贵客一样。一切收拾停当后,他还四处检查一遍,直到自己感到满意时,才愉快地找到年青人,把那位平易近人,身材魁梧的人,迎进自己房里歇息。部队在万寿宫休整了两天,利山才知道住在自己房里,每天工作到深夜都不肯休息的,就是穷人日盼夜盼的毛委员。毛泽东率领3团离开排埠后,利山老人逢人就讲毛委员在他房里住过的事,并将八仙桌和杉木床,象珍宝似的保存起来。

建国后,利山老人的后代,把这两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八仙桌和杉木床敬献给人民政府,现已陈列在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51a6d1d34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