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022-03-24 08:49: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欢迎阅读!
科学课,理念,改革,基本,小学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高新科技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与享受现代生活,而且更需要人类理智地认识这一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生态破坏等。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关注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知道,并付之于行动的。因此,科学素养是这一时代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能力。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与国民生产能力,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因此,不少国家都把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2、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至于接受哪些知识,学习哪些内容,则是由大纲与课程事先规定了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和余地,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教师通过设计教案,主持上课,指挥与控制着课堂教学,处于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认为学生在课堂里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因此,学生应该完全听教师的。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不能自己在课堂里随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听从教师的话,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在这种学生观的支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很难实现的。

现代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学会的,其中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在这类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是必须体现的。为此,教师需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再按照以往的学生观看待学生在课堂里的角色,要建立学生也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人的学生观,从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设计教案,并创设各种条件与机会,实现学生在课堂里的主动学习。

3、怎样理解与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科学素养的目标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因此其教学过程与单纯传授知识的讲授课相比,也应该有所不同,这涉及到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与掌握书本知识是教学的最主要任务。书本知识在知识论里面属于陈述性知识,或称为编码知识。这类知识对学生来说大多属于间接经验,是可以通过接受、理解、巩固、应用学到的。围绕着学生的上述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好教学活动。通过以适当的方式展示新知识、讲解、提问、练习、组织学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接受、理解、学会与掌握这些知识。这是现行大多数教师所认识与具有的教学观。

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其教学方法就不能简单地照搬知识传授的做法,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与书本知识不同,不属于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或称为经验知识或默会知识。这类目标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地记忆、模仿性操练学会,而是必须习得的。这里的习得是指学生需要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的结果。这是直接经验习得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这是科学学习与传统自然学科知识学习最大的不同。

4、为什么要提“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即这些内容既要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又要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 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是由科学课程的功能定位决定的。科学教育既要解决一个人能自如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能驾驭和享受各种高新科技的成果,具有使用日常科技新产品,参与科技新技术的能力;又要有科学创造与发明的能力,能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科技问题的开发与研究,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贡献;还要有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意识与观点,能积极参与各种科学技术与社会有关问题的讨论与行动,如环保、人口、健康、科普等。对有损于人类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关科学技术的种种负面效应能自觉抵制,正确对待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要实现上述目的,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当然要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站在当代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把一些最新的科技发现与发明的成果编入小学科学课程,并使它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与需要。

同时,还必须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科学启蒙教育,不能从科学知识的概念体系与逻辑结构出发,一味追求内容的标准化、系统性与严密性;而要从小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选择他们周围的熟悉的现象与事物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被儿童理解与接受,符合他们科学启蒙的需要。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出发,选择的内容还必须是小学生容易亲近的、喜欢的、能动手做的、有兴趣参与的,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这就是为什么科学课程的内容必须同时满足社会与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5、什么是科学课程的“开放性”

科学课程的开放性是指科学教育不是一个完全可以预设的过程,尤其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来说,更是无法预测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即使是过程,也很难完全预设与控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整个过程将随着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与具体情况而展开。因此,科学教育从目标、内容、过程到结果都应该是开放的,既要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又不能死扣这些目标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适当的机动与灵活性,使教学过程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成效。

当然,从课程的角度讲开放性,并不是说课程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与结果就没有什么规定性,完全由学生、教师说了算,上到哪里算哪里。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与内容标






准对教材编写者与教师都有一定的参照、制约作用。但这种参照与制约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对不同的地区、学校,不同的教师、学生,都可以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与变化。

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对学生探究结果的表述上。由于科学课程要求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对探究的结果如何表述就显得十分重要。传统的教材都是把科学探究的结论作为课文,明确表达在书上,让学生识记、理解与学习的。而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材如果也把结论写在书上,学生看到结论就不要探究了。因此,这类教材往往只以问题与情景的表述为主,不能把结论直接写在书上。况且结论到底是什么,事先也不能完全规定的很死,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是科学探究结论的开放性。这个开放性也是科学课程开放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编写人员与教师对这一点必须注意。

6、为什么要把评价引入课程标准

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强调其对教育过程的参与性。早期的教育评价以鉴定与证明为主要功能,关注教育事物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因此,大多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时才评价,而且,主要采用测验、考试的方法。现代教育评价强调对教育过程的参与,主要是要发挥评价的调控与改进功能,使教学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就不断得到反馈信息,对产生的问题与偏差可以及时干预与调整,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为此,教育评价在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时机等方面都会产生变化。

评价主体强调多元化,即评价不再完全是教师的事,同学、家长、学生自己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使评价能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这一点在过程性评价中显得尤为重要。评价内容强调全面化,即不再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为主,而是要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乃至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水平与成就。由于评价主体与内容的多样性,评价方法也必需多样化。不能只是传统的测验、考试,还要开发各种评价方法,如作品、行为记录、论文、研究报告等,结果也可以采用等级、评语、量表、图示等各种方式。新的评价更强调对教学的全过程参与,即不但教学结束时要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经常进行评价,包括对教学目标、内容、教案的适当性也要进行评价。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不但是会编测验,更要学会使用鼓励性、指导性、延迟性等评价的方法与能力,使评价伴随在教师的教学之中。

《课程标准》中引入评价,就是为了让教材编写者与教师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进行评价,这些评价一般应采用哪些方法,以便于他们能更好地把评价设计进教材,也便于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进行评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5bd026707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e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