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盛唐送别诗来看盛唐气象

2022-05-08 01:1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通过盛唐送别诗来看盛唐气象》,欢迎阅读!
盛唐,送别,气象,来看,通过

通过盛唐送别诗来看盛唐气象

姓名:景淑梅 班级:09803 学号:0908324031

我国古代的诗歌在唐朝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盛唐诗登上了中国诗坛的至高点。作为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送别诗,由于唐朝特殊的政治背, 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文通过边塞送别诗、漫游送别诗、官场送别诗等题材风格多样的送别诗来探讨盛唐气象。 一、边塞送别诗

盛唐边塞送别诗最有代表的当属岑参创作的一系列边塞送别诗。岑参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如“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功名须及早, 岁月莫虚掷 “男儿感忠义, 万里忘越乡” 等。他在诗中表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以及送别友人时对他们的鼓励, 勉励他们积极进取、努力效忠。它既有送别诗的离愁别绪, 也有边塞诗的豪情气势, 如《轮台歌奉送东大夫出师西征》《火山云歌送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这些诗作一方面表达了送人征戍时前途未卜、甚至是永远诀别的哀怨之情, 但更多地表现了诗人为了建功立业, 而将个人生死、儿女情长置之度外的英雄豪情, 充满了昂扬的斗志。作品荡气回肠, 铿锵有力。 二、漫游送别诗

李白以“狂野”为其外在形态,放荡不羁,恃才傲岸,什么都不放在话下。他也是一个爱好漫游的典型, 他的漫游足迹遍布全国, 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与人交往,不论贵贱,真情笃意,他在与孟浩然同游而不得不分手的时候,彬彬有礼地站在江头目送朋友远去,一直看不到帆影了还久久不能走开:“孤帆影远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他与农人之间感情也是醇纯至真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在以梁园为中心的十载重新漫游中结交了很多的朋友。在洛阳与同样漫游的杜甫相遇,又在汴京遇到了也在漫游的高适, 三人一起同游梁宋, 痛饮狂歌, 慷慨怀古。他以 醉眠秋共被, 携手日同行 来倾诉对杜甫难舍难分的深厚友谊。李白的漫游送别诗除表达与朋友的“不忍别 之情外, 还有对漫游之地的奇观美景的尽情描绘,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送友人游梅湖》《别储邕之剡中》等;也有对入京赴举赴选者表示真诚的祝福, 《鲁中送从弟赴举两京》《送杨少府赴选》 还有对仕途坎坷者和赴举落第者表示深切的同情与安慰, 如《送窦司马被贬宜春》等。 三、官场送别诗

科举制的实行, 为送别诗的兴盛提供了前提条件。尤其是在进士科考中设立 以诗取士 制度, 使那些有望晋升的庶族知识分子特别热衷于诗歌的写作, 并经常以诗会友, 表达离愁别恨。由于科举考试, 一部分庶族知识分子考取了进, 因此产生了一些官场饯别之作。王维的送别之作是其代表, 他曾过着过着“亦官亦隐” 的生活, 在任职期间结交了许多官员, 所以与官绅的祖席饯别之, 在其送别诗中数量最多。

王维送友人仕宦时的送别诗, 写“ 喜别” ,“勉之忧国恤民” , 表达出对友人的祝福和劝勉, 虽饱含着思念之情, 但并不让人觉得伤感, 希望他们能成为廉洁的清官, 为朝廷效力, 为百姓造福。如《送李判官赴江东》, “遥知辨璧, 恩到泣珠人”对李判官期许殷切, 既盼望他能辅佐重臣, 以中原礼义教化蛮荒之地, 又希望他有“辨璧 ”之才明理通达, “泣涕 ”百姓身受恩泽。全诗格


调健朗, 气度雍和。《送熊九赴任安阳》以魏国的应扬、刘桢喻友人的才华无人能比, 写出了送别的情景, 用文帝月夜集文人才子, 共游于西园的典故, 表达“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的离别之情, 显得乐观旷达。《送宇文太守赴宣城》是诗人在长江上送别宇文氏时所作, 在凄冷萧瑟的秋天送别宇文氏, 虽然有“何处寄相思” 的离别之情, 但还是不忘勉励他“忧国恤民 , 希望他到任后“时蹇敬亭神, 复解罟师网” , 常为农人祈雨,给予渔夫恩惠。

孟浩然与王维同时, 年龄略长于王, 诗风与王维相仿, 世有“ 王孟” 称。孟浩然的寄、怀、留别之类的表现人我交往的诗, 通常只是一种憾少知音、怀才不遇的感慨, 并无比较深刻或厚重的思想内涵。他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中“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的诗意, 在其不少诗中频频出现。他冀盼朋友朝夕相伴, 闲话清淡。本来就 知音” 不多, 而一旦再有走离, 特别是当自己仕途失意而汗颜辞别, 更有离世之仙, 实在豁朗旷达不起来。其诗中除了多见这种愁情悲绪外, 即是“欲济无舟揖” 的无奈和“坐观垂钓者”(《临洞庭湖赠张垂相)) 的侥幸心理。诗中很少有如王维的那种对自身力量炫耀的信心, 那种对自身价值肯定的勇气, 这正是其诗境界和审美价值远逊于王维的重要原因。浩然的(留别王维) 诗云: 寂寞竟何待, 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 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 还掩故园扉。”诗的用语之沉痛让我们联带起“凄凄惨惨切切” 的形象, 年已不惑“来游京师, 应进士不弟, 襄阳。 悲观无望而空自叹归, 其诗笼罩着深深的失败主义的阴握。他的(送杜十四之江南》古人评云: 不胜岐路之泣” 。诗云: 荆吴相接水为乡, 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依然是字字离泪, 突不出悲伤怨忍的情感纠缠, 迷惘于一时得失, 情绪终究调整不起来, 自沉于颓败的消极之中。无论作为隐士还是诗人, 孟浩然首先是盛唐社会的一员。其诗歌创, 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社会的和谐发展, 不仅为士人提供了舒适的物质条件, 也为其精神自由提供了便利。与此前的隐者相比,他们对自然的选择具有更大的主动性, 并非险恶的政治环境逼迫他们藉此与社会对抗, 而是自觉地将身心交付与山水田园。这样, 盛唐的隐逸诗人就在社会与自然、政治与田园之, 找到了一种平衡, 产生了和谐之美。孟浩然诗歌的创作基调, 正是基于此而形成的。

综上以观之, 我们可以看出盛唐气象的以下特征:

一、自信乐观的思想特征

强盛的国力,繁荣的文化,这对唐诗的繁荣与兴盛,对诗人地位的提高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盛唐的送别诗中体现出的思想往往是对离别者的祝福和羡慕,而离别者本人通常也是乐观、自信的,充满了建功立业,求取功名的雄心壮志。例如高适的《别董大》虽然是在“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恶劣天气里和友人分别,但诗人并是沉浸于悲伤之中,而是豪爽地对劝慰友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又如一生有过三次大范围漫游的李白一直抱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不论其本身是否具有政治才能,一直都在期盼得到玄宗的重用,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

二、同游胜景、吟诗作赋,这在盛唐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风气。

正是因为盛唐的诗人通常云游天下,广泛结交,相聚和离别频繁,送别诗中才会给我们展现出其开朗豁达、进退自如、积极向上的一面。由于盛唐之际海内承平, 社会安定, 经济发达, 民生富足, 从而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 南北漫游成了盛唐人的一大嗜好。许多诗人纷纷漫游全国。在畅游祖国大好河山的过程中, 他们结识了许多像他们一样对未来充满了理想而又怀揣大志的朋友。他们在一起时吟诗作赋、把酒高歌, 感叹知音难觅。自然,在分别之时, 这些有着共同志向和爱好的年轻人总是依依不舍。此时自然就产生了许许多多蕴含着深情厚谊的诗篇。这些诗篇是纯粹的抒发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没有政治色彩。

诗人的休闲状态,是开明盛世的产物,是盛唐气象的突出表现,是自由的文化空气里致生的一种生活生存模式。很显然,这种以自然情怀为情怀的休闲状态,不可能生成于一个政治动乱、经济凋敝的社会,不可成为一群穷窘潦倒者的精神状态。而休闲风气,使盛唐人的精神绝对放松,人的意志高度自由,比较起魏晋风度来,是一种真正的潇洒,是摆脱了社会压力而以极度自由为高蹈形式的人生境界,是消解了内心愤世嫉俗、消解了精神负荷的生命享受。在良性循环的社会秩序中,开放的文化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促成了诗人们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淡化了人们在仕途生涯中的个性束缚和人格压抑。这种休闲状态,是以所谓“山林风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富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三、民族边塞的政治交流

隋唐以来,由于边境战争的频繁,疆土的扩大,以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于边塞生活日渐关心,对于边塞的知识也逐渐丰富起来,一些诗人对边塞的风光以及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特别到了开元前后,朝廷开始形成了以征战为荣的风气。到了盛唐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都亲赴边塞,入暮参战。例如岑参就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豪迈之语,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建功立业精神。而对于那些科场失意的文人来说,去边塞参战不失为踏上仕途的另一条出路,因此才会有“天子不召见,挥鞭遂从戎”(岑参《送祁乐归河东》)这样的诗句。正是盛唐诗人这种开阔的视野,广阔的胸襟以及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给送别诗抹上了一层豪迈浪漫的色彩。纵观盛唐时期的文学史不难发现:诗人们在仕进之前或者求仕受挫之后往往周游南北,广泛结交,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们。

四、科举制的实行

科举制的实行, 为送别诗的兴盛提供了前提条件。尤其是在进士科考中设立 以诗取士 制度, 使那些有望晋升的庶族知识分子特别热衷于诗歌的写作, 并经常以诗会友, 表达离愁别恨。由于科举考试,在这种优越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诗人们大多自信乐观,纷纷抱有跻身仕途求取功名的政治愿望。由此而产生的离别不仅没有感伤的基调反而还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盛唐的经济文化繁荣发达,政治环境相对宽松,诗歌地位得到了制度保障,这些优越的外部环境使得文人们自信乐观,求取功名之心也相对强烈。

总之,盛唐气象与唐朝政治的清明稳定、经济繁荣发展、民族关系的融洽和文化的交流是离不开的,正因为有了这些有利的条件,才有了盛唐诗人们那一偏偏反应这一盛世气象的佳作;而通过古人留下的这些佳作,我们又看见了盛唐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昌盛的盛世景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5bf0bc94028915f804dc29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