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悄然而至

2022-09-16 16:05: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幸福悄然而至》,欢迎阅读!
然而,幸福



幸福悄然而至

——德育小故事

我班有个孩子名字叫曾子豪,现在是五年级的一名学生。先描述一下这位孩子四年级时的基本情况:在学习上语数英三科均为不及格;上学迟到,会经常性的“忘记”上学;家庭作业从来不写,书写很糟糕;喜欢吃零食、喝饮料,每天桌面上都有不同的饮料瓶子;老师找他谈话时,他永远都是低着头,不会有任何的回应;如果老师说得多了,就会哭……写到这,貌似这是一位有问题的学生。当时曾子豪确实是很让人头疼。

我想做一个有思想、有内在力量、有海拔的老师。因为我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命,一个个正在成长中的生命。作为班主任,我可以有很多作为。

我与家长进行了电话沟通,告知家长我对孩子进行的观察,家长表示会积极配合,表示会在孩子的作业、零花钱及迟到这方面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监管。事实上,孩子仍然没有任何改变。科任老师的投诉名单中“曾子豪”的名字必定是排在第一位的。学期结束,我在孩子的《成长足迹》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孩子,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让老师少操点心?”他在“写给老师的话”的那一栏中写到:“老师,下学期我不再让你操心。”孩子写的这句话让我的内心触动很大,我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平时在教学中只看到曾子豪的这些“问题”,我是否有去思考过曾子豪这些问题背后存在的原因?面对曾子豪这些“问题”,我是否有静下心来思考过要如何“一劳永逸”地解决?想来是惭愧的,用“事多、工作忙做为借口;用每天管那么多孩子做为借口;甚至想到只要在我任教期间内这孩子不犯大错就行……”这些想法限制了我要去寻找解决曾子豪这些问题的办法。

一次培训——《学生“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分析》。在讲座中,教授用大量的真实案例深入浅出的传达了一个这样的观念:我的眼球停留在哪里?我看见的是“学生”还是“问题”?我看见的是学生无限丰富的人生,还是他一两个固定的行为?这与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不谋而合!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就比如我看曾子豪,我看见的是他的“问题”:他不写作业、迟到、哭……我看不到他的单纯,他的可爱,他与同学相处中的真诚!我甚至从未去想过当我使出了浑身解数来纠正他的问题时,他的问题依然存在,我使用的方法是不是对的、是不是有效的呢?教授在讲座中还提到:孩子所有问题行为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一个美好的愿望。我从没有去想过要探询曾子豪






这些问题背后所隐藏的愿望。个体心理学大师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一个行为不端的孩子要么是缺爱要么是缺少鼓励。想要了解这些,要先了解孩子的家庭。

在家访中,我了解到曾子豪的妈妈是平安保险公司的职员,工作地点在坪山,一星期只回一次家。爸爸是小区管理处的职工,工作也较忙。曾子豪有一个哥哥,哥哥很优秀,凡是家长会,必是被表扬的对象。在交谈中,曾子豪的爸爸妈妈都表示了同一个困惑:老大是这样教,老二也是这样教,怎么老大能优秀,老二却这么让人头痛?询问之后才知道他们教老大奉行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曾爸爸说他也是这样被教育出来的。同时他们还反映到哥哥在曾子豪这个年龄段已经可以做家务,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强,所以也认为曾子豪能够同样做得到……家访完,我似乎能够找到曾子豪这些问题存在的背后的原因了。试问一个在家从来得不到表扬、鼓励的孩子,还时不时的拿来与优秀的哥哥做比较,而且父母一致认为哥哥在这个年龄都可以做得到,理所当然他也能够同样做得到!孩子在行为上能不表现出有问题吗?当他长时间的正常的表达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只能以有问题的行为这种方式来呈现了。因为任何一个令人头疼的孩子,一定是他的某种需求没有被重视被满足被正确引导,经过积累发酵,长期压抑的需求最后就变成了问题和顽疾。

曾子豪这些问题行为背后所表达需求什么呢?这是一个极需要表扬、鼓励的孩子。

鼓励也是讲究技巧的。首先,我对班级管理做了相应的调整。采用“个人量化分管理”,从作业、课堂、常规等各方面进行分数加减累积,满十分可免一次作业。我找到曾子豪,问曾子豪:“想免作业吗?”他点头。“我们来看看要免作业要怎么做,好不好?”他再次点头,但是这次他把头抬起来了。不再低着头,表示他愿意与我开口说话了,有了一个好的开始。这次我与他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沟通,达成了完成作业并把字写在横线内的口头协议。从他的眼睛中的亮光中能看得到他是有信心的。慢慢的,他的作业本上出现了“A”。再次与他沟通,表示还有一个积满十分的便捷方法,就是只要上课举手回答问题,一次可以加两分。而且只要他举手,我一定会喊他,他的回答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课后一定能加两分。同时我也与家长再次沟通,告知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应该如何去关注他的内心需求。时间过得很快,曾子豪成长有目共睹。他现在很可爱。如下面的画面: “老师,给你一个桔子。” “酸不酸?酸我可不要啊。”






“不酸,酸怎么可能给你呢?”

不仅是给我桔子,他还会用一些方式表达对我喜爱。放学时跟我挥手,笑眯眯地说“老师,明天见。”有时星期一到校会跑到我面前说他周末做过的一些事。赖在曾子豪每天都能笑眯眯地。那天一个家委妈妈来班级帮忙,看到曾子豪的笑,说到:“这孩子笑得多好!”是啊,能这样笑,多好!

曾子豪的变化,更印正了我们在看待学生的问题时,不应只是看到“问题”,更应看到这个问题背后的孩子所表达的需求,看到他行为背后的信念。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处理需求的过程,与一些本质情感相联的需求满足与否,不会产生成长喜悦或成长创伤,这些哪怕最微小的生命体验,都可能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即使他长大成人,遭遇到一些挫折、一些无法完成的束缚,可能都是这些微小而重要的生命体验的再现。 孩子的成长就是老师的成长。有时,幸福就是这样悄然而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6159ddd7c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4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