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洛阳

2022-08-08 17:1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白居易与洛阳》,欢迎阅读!
白居易,洛阳



白居易与洛阳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宗太历七年(772)正月二十日,出生于今河南省新郑县东郭宅,死于会昌六年(846)八月,终年75岁。

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从江西浮梁县到洛阳省母。贞元十年(804)二月,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春游于洛阳。长庆四年(824)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回洛阳隐居。便将自己剩余的俸薪,又加上两匹马作价的钱,在洛阳履道里(今洛阳市东南赵村东狮子桥一带)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实现了他“但道吾庐心便足”的夙愿。不久白居易又奉召出任苏州刺史。宝历二年(826)他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太和元年(827),他奉使到洛阳,与皇甫镛、苏弘、刘禹锡,姚合交游。方和三年(829)白居易58岁,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到洛阳,长期住在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至直18年后终老。正象他自己所说:“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诗词流传至今三千多首,数量居唐代名诗人之首。

会昌二年(842) 白居易71岁时,他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杖,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做官30


多年,以清贫自守,体察民情,从未忘记老百姓的疾苦。他73时捐资并提议民众共同治理被称为“八节滩”的伊河险段,使得“夜舟过此无倾覆,朝径从今免苦辛”自居易对这件事十分欣慰,他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就有这么二句:“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太和六年(832)七月,白居易把自己为元稹撰墓志的钱,献给僧人修正香山寺,使香山寺面貌一新。

开成元年(836) 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65卷,共诗文3255篇。藏于洛阳圣善寺钵塔院,为后人研究唐代的社会情况和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史料。他留下的3000多首诗中,讴歌洛阳的就有800多首。如《洛城东花下作》中的“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柳枝词八首》中的“何以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在白居易的笔下,人们了解了洛阳的美容,对洛阳更加热爱。正如唐代诗人徐凝在诗中写的“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会昌四年(844)春,白居易已73岁了,他还到赵村(今洛阳市东南部)观赏杏花,写了《游赵村杏花》诗。

会昌五年(845),自居易和在洛阳的6位年过70的朋友,组成7老会。后来95岁的僧人如满和136岁的李元爽,也参加7老会,号称“九志图”。他们饮酒赋诗,在诗坛上传为佳话。

会昌六年(846)八月,白居易与世长辞。临终前,他遗嘱“不


归下王圭,葬于香山如满之侧”,想永远与洛阳山水为伴。家人依照他的遗嘱,将他埋在龙门东山琵琶峰上。人们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在琵琶峰上对其墓加以扩建,建成了“白园”。整个白园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布局结合地形,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依山筑房建亭,高低错落。

白居易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园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而建的。白园每天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到此参观、瞻仰,缅怀诗人伟大的一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64fac21bd64783e09122bf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