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 雾 读后感

2024-02-10 07:58: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巴金 雾 读后感》,欢迎阅读!
巴金,读后感

巴金 读后感

《雾》是巴金创作于1940年的短篇小说,小说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小城中充满了矛盾和利益的社会,通过雾的形象来探讨社会中的迷雾和人性的扭曲。这篇小说引人深思,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的反思,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说以一个小城的雾为题材,雾在这里被置于一种特殊的地位,成为城市中以及人们心理中的一种难以解脱的困惑和迷惘。这种迷茫最直观地表现在人们面对城市的朦胧景象时,无法辨认方向、无法清晰看见身边的事物。这种迷茫进一步反映在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中,他们陷入了利益的追逐和自身欲望的满足中,迷失了自我,不知不觉地被社会和周围环境所辖。这种迷茫的城市形成了人们的集体心理状态,大家都不断地在相互迷惑和欺骗中生活,形成了一种扭曲的社会关系。

小说中描绘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他们各自在城市的雾里摸索着自己的生活轨迹。小说主要围绕着凤兰和傻子展开,这两个角色都是城市中的弱者,他们一直在忍受社会的冷漠和不公。凤兰是一个生活贫苦的女人,但她并非完全善良,她在物质的诱惑下开始从事一些不正当的行业,她在雾中挣扎,辛苦谋生却又无法摆脱社会给予她的角色和高墙般的束缚。艾叔则是一个智商不高的人,他身上的简单和纯真却成为社会中的笑柄和利用的对象。在小说的结尾,他们终于在雾中相遇,彼此以真实的面目互相认识和理解。

通过凤兰和傻子的形象,巴金传递了对社会真相的嘲讽和对人性贪婪、自私的批判。凤兰和傻子都是社会中的边缘人物,他


们在社会压力下选择了违背道德的行为,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是彻彻底底的坏人,他们都有自己的苦楚和痛苦。巴金通过这些形象来反思和质疑社会对于个体的选择和命运的束缚。他将人性扭曲的现象描绘得鲜明无比,指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小说中通过雾的形象也探讨了迷茫和迷惑的心态。雾象征着一种人们感知不清、心智迷失的状态,这种状态在当代社会尤其突出。现代社会如同一个巨大的迷宫,人们在利益的追逐、媒体的干扰、网络的诱惑等多重困境中容易迷失自我,难以辨认出真相和道德边界。巴金通过雾的形象意图警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不要被外部环境所迷惑,不要被虚假的现象所迷惑。

巴金的《雾》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提炼和对人性的揭示,展现了社会中的迷茫和人性的扭曲。小说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描绘社会黑暗面的能力,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反思。同时,小说通过雾的象征意义,也给人们以警示和启示,提醒我们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时要保持清醒和独立的思考,不随波逐流,做一个有独立思想和良知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6a203e64b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1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