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之美》体会

2022-12-29 12:3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四季之美》体会》,欢迎阅读!
之美,四季,体会



教《四季之美》一课的体会



《四季之美》是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写的一篇散文,课文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等不同时间的景致。作者用细致的笔触描写出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变化,营造了美的氛围。

教学这篇课文,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景物的独有韵味

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四季的美是什么,再边读边圈画出作者眼里四季最美的是什么。学生阅读后说出,在作者眼里四季最美的时间分别是黎明、夜晚、黄昏和早晨,最美的景物是春天黎明东方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天夜晚细雨中翩翩飞舞的萤火虫、秋天的归鸦与大雁、冬天熊熊燃烧的炭火。在此时,我又引导学生比较“黎明”和“早晨”“夜晚”和“黄昏”等词语,从时间的细微差别方面,体会作者感受之细腻,进而激发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在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景物的动态变化。

本文选取地景物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在作者笔下,这些普通景物却有独特的情趣。教学时,我把作者笔下的景物和日常人们眼中这类景物相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如,教学第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文学作品描写的多是明亮的月夜,而作者选择的却是“漆黑漆黑的暗夜”和“蒙蒙细雨的夜晚”。教学第3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发现,在我们常人的眼里乌鸦并不美,但在作者笔下却成为美的象征,因为作者描写的“点点归鸦”像人一样充满感情,“急急匆匆”归巢的情景,十分动人、美好。

本文所描绘的景物比较常见,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感受景物独特的韵味。如,教学第3自然段时,让学生想象黄昏时仰望天空,看看大雁、乌鸦在天空飞翔的情景;倾听令人心旷神怡的风声、虫鸣,从而感受秋天黄昏时的声、色、景、情。教学第4自然段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凛冽的早晨自己坐在暖和的炭火边,手捧一杯热茶的感受,从而体会作者笔下冬天早晨的闲适。

二、边读边想象,感受景物的动态变化

本文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四季中某个时间的景物,教学时,我结合课后第二题,来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动态变化。

教学第1自然段时,通过品味第一句中表示颜色的词语,让学生感受天空颜色的动态变化。在初步体会动态变化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读时,节奏要缓慢,读得轻一些,要读出黎明时的安静。

教学第2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轻柔的语气,营造出夏夜静谧的氛围。通过“固然、也有、即使……也有……”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三种夏夜不同的景致。朗读时要突出安静的夜晚中的动态变化,让人感受到惊喜。

教学第3自然段时,我既要引导学生关注点点归鸦“急急匆匆”朝窠里飞去和成群结队的大雁“比翼而飞”的壮观场面,也要关注“风声、虫鸣”等细微的景物。朗读时,前半部分要适当加快节奏,这样,更能体现归鸦和大雁“急急


匆匆”“比翼而飞”时的动态画面;最后一句要舒缓,让人感受到风声、虫鸣背后的安静以及秋天景致的辽阔高远。

教学第4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关注“铺满白霜”与“熊熊的炭火”的动静和色彩对比,从而感受冬天早晨的闲适。朗读时要缓慢,读出寒冷的冬天手捧火盆穿过走廊时的闲情逸致。 三、熟读成诵,积累表达

本文语言优美,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背诵。本文叠词和富有动态变化词语的运用,增加了语言的韵味,引导学生通过摘录或赏析等方式积累词语。

课后第三题是“选做”让学生进行了仿写训练,引导学生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致,要写出景物的动态美,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到了四季不同的动人景致: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这源于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平时的细心观察。我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去探索大自然中更多的美。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6ff510099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1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