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终有好报

2023-04-02 02:35:3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好人终有好报》,欢迎阅读!
好报,好人

好人终有好报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见钱眼开的,不是所有的人都不是拾金不昧的,我一直觉得在世界上还是好人多,我一直觉得只要你善待别人,别人也会善待你的;我也一直坚信好人终将会有好报的。

温州市区某大厦的一位保安王师傅突发急病住院,业主们慷慨解囊,50100的递上满满的爱心。为什么大家会给一位保安献爱心呢?平时王师傅待人真诚,为人热情,和大厦的同事和业主都相处的很好,平时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他会第一个冲上去,有一次业主丢了包,里面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钱和卡都在里面,老王恰好捡到了,于是将包还给了业主。业主很感动,想要给老王一些感谢,老王硬是给拒绝了,业主很感动,老王的事传开了,有个什么快递什么都的,大家也都很放心的让老王保管了。这次老王生病,大家也都纷纷的伸出援手,帮助一把。

老王的事感动了很多人,是他平时的善良、乐于助人感动了他人。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老王仍然会一如既往的帮助他人的。世界上终究是好人会有好报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长河,至今还有众多国人将其奉为永恒的信条。从表面看,这句话具有积极意义,它告诫人们善恶皆成因果,进而敦促人们行善弃恶,但是这句话主观唯心的本质错误也让其漏洞百出。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生活在2000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发出了这样一声长叹,充满了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质疑。他为伯夷、叔齐如此仁义的人最终被活活饿死的结局鸣不平,为颜回这样品学兼优人英年早逝而感到不公,更愤懑于盗跖这样的大恶人“竞以寿终”“是遵何德哉”。司马迁其实已经看出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但是封建思想最终还是将其挡在了真理门外——根深蒂固的有神论让他不敢再妄测“天道”,遂以一句“亦各从其志也”匆匆煞尾。

其实,只要再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好人“没有好报”的原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只靠野菜充饥,我想即使再健壮的人,身体也会垮掉的。颜回家徒四壁,长年忍受饥寒,又整日发奋读书,我想即使身体素质好的人,最后也会撑不住。所以,他们早夭的原因是贫困交加与疲劳过度,与“天道”毫无关联。他们的死绝不是“天”在作祟,而是生活方式酿成了最终的结果,合情而又合理。如果不是


为了借他人的酒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对这样的结果,根本没有什么值得悲愤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是典型的、深入人心的、很具迷惑性的封建思想。也许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想通过这种因果报应之说警醒人们多行善,少作恶,其情可悯,但其理不实。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很多“善有善报”的事例。是不是这句话也有适用的地方呢?前面已经说过这句话本质上是唯心的因果报应,当然不可能在现实中找到能够证明它的论据。而有上述疑问的人其实是将因果报应与因果关系混淆了。“授人玫瑰,手有余香”讲的不是“善有善报”,而是讲在帮助了别人的同时,得到了心灵慰藉,也为自己遇到困难时找到了一个潜在的帮手,即在你遇到困难时会有人来帮助你。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世间万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绝不是简单的一句“天道”所能囊括的。

况且,真正做好事的人并不是有意去播种爱的种子的。就像种子是否能够发芽、成长甚至结出果实,春天是从不过问也过问不了的,一切的结果要交给夏天去历练,留给秋天去验收;冬天一过,交给春天的还将是一片沉寂的等待复苏的大地。

学前教育 15级周柏均 2016/4/9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784303604a1b0717ed5dd3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