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童谣,唤醒儿童母语学习的潜力

2022-12-30 12:00: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立足童谣,唤醒儿童母语学习的潜力》,欢迎阅读!
童谣,母语,唤醒,立足,潜力

立足童谣,唤醒儿童母语学习的潜力

作者:朱春梅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8年第12

童谣,因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表达、简短的篇幅和朗朗上口的韵律,学生对它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上学初期是童谣诵读的最佳发展期。一年来,笔者精心选择童谣,内容力求适切城乡结合部儿童已有的母语学习现状和认知特点,利用晨诵课,让学生在童谣诵读中学习普通话,识记生字,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一、用童谣,学习普通话,突破语音关

对于孩童来说,无意识学习是重要的,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无意识学习更能触及、抵 达学习的本质。每天清晨,教室里都循环播放学过的童谣。先到校的学生,自己坐在座位上指读所学过的童谣,边听音边认字,边想意思边诵读,培养学生耳闻其声、目观其形、心通其义、口念其音的习惯。待全体学生到齐后,再学习一首新的童谣。这样,潜移默化磨耳朵,日积月累诵童谣,学生的普通话学习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

汉语拼音中三拼音节的拼读,一直是拼音教学的难点。声母轻,介母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口诀只是抽象地告诉学生拼读的方法,在实际的三拼音节拼读中学生依然读不准音,尤其是读不清介母,出现吃音、吞音现象。教学时,我特意选了一首带有多个三拼音节的童谣:雨过天晴白云飘,蓝天架起彩虹桥,赤橙黄绿青蓝紫,数数颜色共七道。这首童谣”“”“”“”“”“都是三拼音节。范读后,我又一遍一遍地领着学生边拍手边读这首童谣。学生熟读成诵后,再出示童谣中的6个三拼音节:guòtiānpiāojiàqiáohuáng。引导学生比较与之前学过的两拼音节有什么不同,这时再告诉学生介母“iu”拼读时速度要快一点,把声母、介母和韵母连续响亮地拼出来。这样的教学,先让学生在语境中掌握读音,再体会拼读的要领,反其道而行之,有效地降低了三拼音节学习的难度。 二、用童谣,增大识字量,有效提升语感

按照规定的教材进度教学,低年级的识字量常常拖了阅读的后腿。若想识字提速,就必须架一条高速公路,让学生尽快掌握认识汉字的多种方法与途径。童谣十分简短,字数一般50字以内,短的甚至只有十几字,出现的汉字基本上是使用频率高的一级生字。利用这个特点,笔者在教学童谣时,先让学生诵读以帮助其记忆,再引导他们对照文字认读。不知不觉中,学生轻轻松松认识了许多汉字,增大了识字量,语感也逐步得到了发展。 1.用童谣,识记指事字


从一到十,这十个表示数字的指事字,看似简单,实无规律,只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认识这些生字,枯燥且困难。 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斤斗, 七八九,拍皮球,十个手指头,就是两双手。教者用这首数字歌来帮助学生识字,在快乐地吟唱中认识了这些表示数字的生字。再诵读古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不断与这十个数字见面,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轻松掌握了十个指事字,激发了识字的兴趣。事实证明,学生在变换的语言环境中再认生字,才有趣又有效。 2.用童谣,识记象形字

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第4课是《日月水火》,学生学习后初步了解了象形字。这时,师生可一起诵读童谣《小蘑菇》:小蘑菇,你真傻!太阳,没晒,大雨,没下,你老撑着小伞,干啥? 教者让学生找一找童谣中的象形字,学生很快就会发现雨、伞这两个象形字。有的说,字的四点就是天上落下来的雨滴;有的说雨滴是从空中竖着落下来,所以的笔画是竖着写的。而呢,人字头就是伞撑开时的样子,下面的部分就是伞架和伞柄。学生的识记就是以形象记忆为主,不用多说,这两个生字肯定牢牢记在学生心里了。在琅琅的童谣诵读中,学生还无意识地发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 3.用童谣,识记形声字

掌握识记形声字的方法对扩大识字量非常重要。用童谣指导学生认读童谣中的形声字时,可以充分发掘形声字中形旁或声旁的连带关系,以汉字开花的形式启发学生联想,在形旁、声旁的比较中发现其表义、表音的规律,习得识字能力。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腿一弹,脚一跷,哪个有我跳得高?草一摇,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这首《小蚱蜢》的童谣中,有蚱、蜢、跳、腿、跷、摇、摔、跤等多个形声字。读一读童谣,聊一聊蚱蜢,做一做动作,认一认形声字后,再让学生分别给蚱、蜢、跳、跷、摇、跤字换部首找朋友,画一字开花图。以字为例,学生就能找到挑、眺、桃、逃,再根据部首的不同,引导学生观察其他汉字,初步知晓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声旁表音,形旁表义,如提手旁多与手部动作有关,目字旁多与眼睛有关,木字旁多与树木有关,走之儿多与腿部运动有关。这样,学生在吟诵童谣的过程中,头脑里就建立起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联系,有利于理解古人造字的规律和精妙。

三、用童谣,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準》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小学低年级应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习之师,学生对阅读的内容感兴趣,就能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初始学段的学生喜欢小动物,教者就选择动物主题的童谣,如《小猫拉车》:猫拉车,老鼠不坐;黄鼠狼拉车,小鸡不坐;灰狼拉车,山羊不坐;老虎拉车,谁也不坐……这些经典的童谣,语言浅显,形象具体,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一年级学生特别喜欢,是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学生在读读背背中能更好地感悟语言的节奏美,积累语言,提高阅读能力。


渐渐地,学生会主动在中午定时去图书角选择绘本阅读,一学期下来,平均每位学生有了不少50本的绘本阅读量。第一学期,班级还共读了《小猪唏哩呼噜》《摇篮村有个女巫》《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4本童书。诵童谣,对学困生的转化相当显著,他们在班集浓厚的阅读氛围浸润下,也渐渐和书交上了朋友。 四、用童谣,培养说话能力,提升表达素养

读和背,是输入、吸收;说与写是输出、表达。童谣,简洁优美,学生在读读背背中学到了生动优美的句子,在说话与写话中自然而然地就会运用,无形中增强了表达能力。 在诵读《一只蛤蟆一张嘴》时,我让学生继续往下说,比赛谁说的只数又多又准,谁就获胜。学生在练习中,锻炼了口齿的伶俐度,训练了思维能力,有个学生能说到十只蛤蟆十张盖!盖!盖花楼。花楼低,碰着鸡,鸡下蛋,碰着燕。燕叼米,碰着小孩子就是你。这首《盖花楼》童谣运用了顶针的修辞,其实根本就不需要讲解,学生自然就跟着接下去:你读书,碰着一只小猪叫唏哩呼噜。当时全班学生正在共读《小猪唏哩呼噜》,自然就运用起来。

问答歌也是学生喜欢的一种童谣形式。通过一问一答,有助于学生分辨事物和现象,启发思考,培养观察力。什么虫儿空中飞?什么虫儿树上叫?什么虫儿路边爬?什么虫儿草里跳?……”学生不仅爱答,还喜欢问。就在这一问一答间,学生获得了快乐与满足,越来越自信,既发展了语言,又提升了素养。

”“”“,学生对写话的兴趣,已经由最初的童谣诵读埋下了一颗美好的种子,后期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学习表达即可。在诵读童谣、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尝试引导学生写图文日记。每当有适切的生活情境,我就只给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由想象,大胆表达。如,班班有歌声迎新联欢会结束,学生用图文表达自己的喜悦与激动;春节期间,学生用图文记录自己家乡的风俗人情;学校运动会后,他们笔下的《运动会》,图文并茂,趣味盎;夏天到了,《我眼中的夏天》萌味十足,令人忍俊不禁……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大学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795755df1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