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集序》之浅见

2022-08-23 12:14: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羲之《兰亭集序》之浅见》,欢迎阅读!
王羲之,兰亭集序,浅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王羲之《兰亭集序》之浅见

作者:郭

来源:《中学语文·语文论坛》2009年第08

【摘 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流行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本文对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及文化意蕴作了较为深入的揭示。

【关键词】王羲之 《兰亭集序》 老庄哲学 生命意识

王羲之(321~379),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他所作的《兰亭集序》用情慷慨哀深,运笔矫健清宛,风骨爽峻,为历代人们所叹赏,素负盛誉。

近来看到部分教参分析这篇作品时,抓住文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阐释王羲之批判庄子虚无主义人生观”,积极地追求生。我以为这种说法不甚洽切。又者,叶燮《原诗·外编》云:“此《序》寥寥数言,托意于仰观俯察宇宙万江,系之以感忆,而极于死生之。《序》从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修楔祓之礼开,至第三段掉笔旁书;转写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伤喟人生短,再引申到对庄子《齐物论》之说的否定,充满了对人生飘忽无常的怅惘和痛惜。作者亦有感于今日,亦叹于昔人兴感之由”,悼古伤今,第及来日,哀衷无尽。似乎很象一些人所说,这是王羲之在山水之乐中,乐尽悲来,而伤悼生命之短,再归于说理,批判庄子,其中蕴含着他对秀美的大自然和人生的深情热爱。其实大不然。

《序》既是兰亭集禊的记,也是诸诗其致一也所以兴怀之由的阐发。显然,若依前说则诸诗中也必当充满了同样悲死悯生的幽情。但是兰亭诸作却是典型的转述道家哲学观的谈玄之什。这个矛盾提示我们,要评价、鉴赏《序》的旨趣和艺术风格,必须联系兰亭诗”,在文外做一点功夫。否则,就文论文,难免有偏颇之嫌。

首先,我们说,《序》中的哀是一种历史的社会意识和情调。在魏晋人作品中。最普遍、最深挚、最能激动人心的,便是那对时光飘忽和人生短暂伤悼的生命情调。从《古诗十九首》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到孔融人生所有常,但患年岁暮”(《杂诗》),阮籍:“朝为美少年,夕成暮丑老”(《咏怀》),直至陶渊明:“老少同一死,贤犀无复数”(《形影神诗》),几乎每一个文士的作品里,都沁透着这哀婉的情调。承继着东汉末期的生命意识,研探如何摆脱死生之痛,已经成为社会思想的中心。但是,王羲之在《序》文里,并不是出于情谊怀念,把情感个性化地具象抒发,而是基于此哀,联类古往今来,将死生之痛加以概括、抽象,变为人类普遍问题的理性认识,用于说理。因此,《序》中的死生之痛,就是与前两段所描述的山水、山水之乐相联系的、普遍的社会意识的反映。换言之,《序》文极言死生之痛否定庄子的观点,其目的绝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79799c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8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