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典故之《孟母断机》

2022-10-09 10:09: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弟子规典故之《孟母断机》》,欢迎阅读!
断机,子规,典故,孟母

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







孟母断机

孟母断机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是中国著名的儿童励志故事之一,流传很广。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孟母断机

外文名称His mother cut machine 拼音mèng mǔ duàn jī

出自《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 解释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织布机 原文

孟母姓仉(zhǎ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解释


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亲。丈夫死后,和儿子孟子生活在一起,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见孟母三迁)。到孟子年龄大一点,孟子经常逃学,一天,他很早就回来了,孟母正在织布,孟母看见他,便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剪断织布机(上的布),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织布机(上的布)"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启示

孟母断机这个典故流传很广,《三字经》中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记载,它与"孟母三迁"齐名,可见孟母教育艺术之高超,这我国著名的儿童励志故事之一。这个典故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

首先,孟母断机告诉我们要有决断性,一旦认为是错的就当机立断改正错误,同时只有好好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才。

可以说,自古以来,如何教育好孩子一直是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然而,良好的主观愿望并不一定都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其中就有一个 教育方法的问题。孟母断机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为人们所称颂,笔者以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孟母的循循善诱。

面对孟子的逃学,孟母既没有骂,也没有打,而是用"断机"一事使孟子明白不学习很可惜,从而勤学不止。这种善于借助事物的道理来教育孩子的方法确实令今人为之击节赞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空洞的说教,只能让孩子似懂非懂,左耳进右耳出;严厉的"惩罚",更让孩子逆而反之,甚至铤而走险。何?有专家认为,孩子尚小,其抽象思维能力极为薄弱,还无法与成人的思维同步。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向孟母学习,少一些大而空的说教,多通过具体而微的事例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这种以事说理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孩子真正而深刻理解事物的内在道理和父母的良苦用心。

如今在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此带来的对这一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每件事情都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果凡事都要遵照父母的意志去做,孩子只有服从的份儿,甚至强求孩子学习名列前茅,那么势必会导致揠苗助长,扼杀孩子个性,其后果可想而知。由此,我们希望,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多从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能多用孩子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说话,让孩子领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真正做到"教子成",而不是"逼子成龙""逼女成凤"

《孟母断机》小故事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7ca534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f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