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上磨练

2022-03-31 05:02: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事上磨练》,欢迎阅读!
磨练



似曾相识

1)德性与技能

(象山)又尝云:“复斋家兄一日问曰:‘吾弟今在何处做工夫?’某答曰:‘在人情、事势、物理上做工夫。’复斋应之而已。若知物价之低昂,与夫辨物之美恶真伪,则吾不可谓之不能。然吾之所谓做工夫者,非此之谓也。”

复斋是陆九渊的五哥陆九龄。“在人情、事势、物理上做工夫”,这就是事上磨炼,磨炼什么呢,磨炼心性,涵养德性,就是在人情事变中存天理去人欲。

“若知物价之低昂,与夫辨物之美恶真伪,则吾不可谓之不能。然吾之所谓做工夫者,非此之谓也”。辨别物价之高低、物之美恶真伪,这是知识技能,不是事上磨炼的重点,所以象山说“吾之所谓做工夫者,非此之谓也”。

比如开车,重点在于磨炼开车的德性。路上遵守规则,礼让他人,忍让他人的别车插队,遇到堵车时有耐心不急躁,克制各种路怒症,这就是开车的德性,这就是事上磨炼,这就是在开车这件事上去人欲存天理。至于开车技能,不是重点,不足以炫耀,任何一个人,开车时间长了都会熟练掌握开车技能。人最可贵的是其德性,就是孟子说的“天爵”,知识技能在其次。

2)积极谋事

象山在解释《易经》中的恒卦时说:

“《恒》,杂而不厌”:人之生,动用酢酧,事变非一,人情于此多至厌倦,是不恒其德者也。能恒者,虽杂而不厌。

处理事情时的恒心、耐心,是一种德性。人生于世,要面临无数的事变,要承担无数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对当做之事生起厌倦,就是私欲的表现。人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谋事、做事。象山说:“处家遇事,须着实去做,若是褪头便不是。”遇事不可退缩,不可厌倦,不管大事小事,都要积极应对,即“杂而不厌”。

(象山)又云,‘吾家合族而食,每轮差子弟掌库二年,某适当其职,所学大进,这方是执事敬。”

陆家整个家族是吃大锅饭的,财产是家族集体所有。家族弟子满十六岁时都要轮流掌管财产两年,象山十六岁管了两年的财产,结果是“所学大进”。

可见,象山的学问,是没有脱离人伦日用的。后来有人诬陷象山的学问是“禅学”,真是无稽之谈。

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阳明)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传习录》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传习录》

3)在做事过程中克制私欲

在处理事情过程当中,会伴生很多私欲杂念,就在这个过程中克制私欲,是事上磨炼的应有之义。很多私欲潜伏胸中,无事时表现不出来,有事时就显现出来了,此时正好做克制私欲的功夫。

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薄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薄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薄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誇多门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7f09c67b5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