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

2023-01-14 13:21: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欢迎阅读!
经济地理学,综述,文献



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

摘要: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标志着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结合,经济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文章首先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及其基本模型做了简要的回顾和评述,再对现阶段新经济地理学的运用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对当前新经济地理学的不足与缺陷、发展前沿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中心一外围;历史和预期;区域专业化 1 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空间无法被模型化,除了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以外,主流经济学对空间置之不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忽视空间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则很多经济现象难以解释,新经济地理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而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进入一个相互交叉与互动的新时期,各学科在理论互动中对区域与空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经济学本身的局限性、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理论方法的突破性进展、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相互渗透,以克鲁格曼等人为代表的主流派经济学家重新审视了空间因素,以全新的视角把以空间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传统经济学科统一起来,构建了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传统的古典区位理论,早在19世纪就经济学家发现经济过程与地理位置相关。1826年,Von Thunen在研究德国农庄的基础上,出版了论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论述了地租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土地由于距离城市中心位置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一百年后,AWeberWalter ChristallerAugust Losch在继承和发展Von Thunen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德国区域理论,对工业区位和城市区位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56年,Isard w在著作《区位与经济空间》中,Von ThunenAWeberWaiter ChristallerAugust Losch等人的模型整合为一个统一框架,建立了一般区位论1977年,DixitstigHtz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模型(简称D-S模型)1982年,艾瑟尔发表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内国际规模收益一文,为空间经济学的系统形成提供了另外一个理论基础。1991年,Krugman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完成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开山之作。19992003年,FujitaKrugman和威纳伯利斯分别出版了《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标志着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的初步形成,新经济地理学从此正式确立。



2 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主要采用数学定量分析法,将现实中的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然后建立数学模型,这些模型主要包括:中心一外围模型、历史和期望模型和区域专业化模型。






Krugman(1991)的中心一外围(Core-Periphery模型,简称cP模型)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诞生的标志,它阐明了规模报酬、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导致空间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演变的。该模型是以Krugman为首的西方经济学家将Dixit-Stitz模型的垄断竞争框架与Samuelson(1952)冰山交易技术结合而得到的,实现了主流经济学向地理空间的扩展,其实质是Dixit-Stitz模型的空间版。



历史和预期模型是讨论产业集聚的路径依赖问题。Kmgman建立了一个既考虑历史(历史偶然性)又考虑预期的动态经济模型,即历史和预期模型,以此来分析它们各自在产业集聚的路径依赖问题上所处的地位。Krugman认为历史决定初始条件,进而决定最终结果。如果没有预期,一个人就不可能有动力,一旦存在有一定作用的预期,这种模型中就存在自我实现预期的可能。在经济分析中,史和预期的相对重要性依赖于基本经济结构,特别是调整成本的大小。



区域专业化模型通过发展一个产业聚集和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的程式化理论模型来分析形成区域专业化市场的可能性。它从产业之间的垂直关联、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性三个方面来研究产业区域专业化的形成情况。



3 新经济地理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对经济学来说是把空间概念引入经济领域,对地理学说则是把微观经济机制引入到地理分析中。新经济地理学通过对报酬递增的DS模型赋予空间解释,对报酬递增、外部经济、运输成本、要素流动和投入产出联系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所发展出的一系列模型揭示出一些重要的理论含义,对于理解全球化条件下的生产、贸易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有关它的研究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王先柱、高彦彦(2009)总结得出克鲁格曼在新经济地理学方面的贡献是对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研究,他将垄断竞争模型应用于区域经济学领域,构建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本框架。花俊(2009)对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的几个理论,分别从理论规范、学科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与地理学城市区域经济学进行比较分析,并就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名称进行了探讨,还从经济方法论探讨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刘爱文、艾亚玮(2009)将新经济地理学的两大主题和批判经济地理学的四大主题分别进行了阐述,然后将他们两者进行对比发现批判经济地理学在认识论和方法上与新经济地理学迥然不同。赵朝、周冠男(2010)在剖析了基于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之后,陈述了地区不平衡的产业政策、解决失业的以工代济政策和环境保护市场化。他们认为老工业基地的衰落似乎是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也可以借鉴他国的成功做法。张玉卓(2010)过对新经济地理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进行比较,评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历史渊源并指出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四个发展方向。



谢燮(2008)运用克鲁格曼的核心一边缘模型探讨区域之间运输条件的变化对港口竞争格局的影响,他把港口城市及其腹地看作是竞争的主体,劳动力迁移




和产业迁移导致港口城市竞争力的此消彼长,并最终反映在港口城市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上。刘青海、张志超、蔡伟贤(2009)运用新经济学理论分析我国本土市场效应、空间政策和就业增长,他们认为我国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不仅仅是产业政策所致,更可能是由于不正确的空间政策问题。包浩斌、盛世豪(2009)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视角,通过计算工业增加值基尼系数和广义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了浙江工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浙江工业必须转型升级,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郭建万、陶锋(2009)通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框架下纳入了环境管制因素来考察FDI区位选择因素,他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集聚经济、外商投资与环境管制关系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在不考虑集聚经济情况下,我国的染避难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成立。赫英丽(2009)在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借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一些成功经验,认为中俄边境地区的跨国区域合作可以创建中俄边境贸易合作区,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此来不断提升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规模和合作层次。盛垒(2010)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实证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R&D的空间集聚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经济地理理论所揭示的贸易成本、技术溢出、市场规模、跨国公司的区域生产水平以及区域历史跨国公司R&D投资等集聚变量是导致跨国公司在华R&D空间集聚的重要原因。范华锋(2010)从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出发,结合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对我国物流行业与产业聚集及规模经济递增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此提出了发展我国物流行业的政策建议。赵明霏、杨莹(2010)对天津引资数量进行空间集聚分析,同时又基于区位熵对天津产业集聚现象进行识别,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天津产业集聚相结合。



4 结语

通过对众多学者文献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关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分析方面的文献已经很多,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分析得也很透彻,但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分析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的文献却很少,而在这其中的大部分的文献也都是在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分析各个地方的产业集聚现象或者是对外投资,涉及将新经济地理学与新贸易理论相结合来研究分析国际间贸易现象的文献几乎空白。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家间的贸易也逐渐变得频繁。空间作为影响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研究国家贸易时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因此,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相结合运用到国际贸易分析中去,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际贸易,从而采取相适用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国际间的贸易健康良好地进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8513619ddccda38376bafe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