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煤矿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2-12-24 20:48: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煤矿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欢迎阅读!
对策,煤矿,经营管理,存在,解决

谈煤矿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作者:豆晋兵

来源:《经营者》 2020年第6



豆晋兵

近两年来,受市场因素及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影响,煤炭价格呈稳中下降趋势,煤矿企业利润逐年下滑,生产经营过程中尚存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煤矿 经营管理 问题 对策

一、片面追求生产数量,忽视或轻视质量管理

煤矿企业片面追求产量,生产部门没有科学统筹安排不同煤层的出煤量及配采比例,回采率偏高,放煤操作中放出过多矸石。2019年,笔者所在的山西世德孙家沟煤矿有限公司全年煤质化验情况,4500大卡以下的122批次,45005000大卡605批次,5000大卡以上277批次,各种品种质级不符影响收入达780万元。以上数字可以看出,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很大,没有质量的数量是达不到理想效益的。

解决途径及策略:强化质量意识,把质量看成生命来维护。加强井下煤质管理,坚持落实回采队组采出率单项考核制度,长期关注煤质措施执行情况和质量工序控制情况,并坚决实行分装、分运、分存、分销制度,从源头上保证煤质稳定,保证产品质量。

二、重视结果的考核,轻视过程的管理

自从煤矿实行完全成本核算以来,严格的考核政策导致队组片面地通过账面反映经营指标的完成度,忽视了管理工序或环节的过程控制。对煤矿管理层面而言,在管理战线长、涉及单位多的情况下,没有考虑到各级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一味地放权,想通过队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也是片面的。因此不能只考虑完全成本核算后的利润指标控制,必须加强过程管理、事中控制。煤矿实行过程管理出台的管理办法(如主要材料、配件配比核算管理办法,库存限额管理等办法),产生效果不明显。

解决途径及策略:在经营管控过程中,强化队组对煤矿生产的过程管理、事中控制,做到总体把握、均衡投入。严格执行材料配比管理、库存限额管理、现场成本管理等过程管理办法,以材料计划及定额、工作面材料闭合管理等为抓手,强化成本的过程管理。

三、只求足量的投入,不求最大的产出

煤矿长期以来形成了粗放式管理,对井下工作面和对应施工队组方面存在不算投资账、效益账的现象,存在“先产后算、边产边算”的问题。只计投入、不计产出的方式,最终会导致各种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解决途径及策略:树立强烈的效益意识,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以利润为核心来组织开展。建立“事前算效益账、事中关注投入产出关系、事后总结分析评价”的经营管理机制,以投资回报制为前提,组织好生产又兼顾效益。

四、重视管理办法的制定,忽视问题解决措施的具体落实


煤矿的经营管理制度逐年健全起来,如《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全面成本管理办法》《非生产费用管理办法》《规范内部经济秩序管理办法》等,各项经营指标分解到分管系统领导、部室负责人上,但各单位问题解决措施的落实不到位,如历年来机电事故频繁,修理费、材料配件投入较大,影响和制约生产。

解决途径及策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对管理层执行力的监督和考核,使各项管理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管理部门工作作风转变,既要对各基层单位提要求、定制度,也要增强服务基层的意识,换位思考,自下而上共谋发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基层单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保证生产、经营目标的完成。

五、固化繁荣时期的消费观念,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毅力

笔者所在山西世德孙家沟煤矿有限公司从联营兼并以来,煤炭价格起起伏伏,特别是2013年至2015年,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国家开展供给侧改革,很多企业采取了停产、裁员、减薪等手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为保证职工工资的按时发放及正常运营,公司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危机,成本水平降低至131/吨。近3年,煤炭市场相对持续稳定,人们逐渐习惯了繁荣时期的经济运作和消费观念,缺少“过紧日子”的思想。从2019年出台的降成本、增效益措施执行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还是不尽如人意,井下乱堆乱放、工完料不尽等现象时有发生。

解决途径及策略:继续严格执行各种成本费用计划审批制度,杜绝计划外费用的发生。树立精打细算“过紧日子”的思想,认真细致地花好每一分钱,打造经济节约型企业。比如杜绝常明灯、常流水、常跑风、常漏油等浪费现象。

六、强调分配和谐,忽略公平竞争

工资分配一味强调同系统分配均衡,造成工资结算与实现收益不匹配,工资结算差距不大,不能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看似人人平等,实际上却是不公平。2019年公司井下一线、井下辅助、地面辅助、地面管理系统的工资比例为1∶0.8∶0.6∶0.5,基本符合比例,但井下一线的采煤队、掘进队与辅助队组的比例为1∶1∶1,不符合薪酬分配向井下艰苦岗位人员倾斜、向效率倾斜的工资导向,影响一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解决途径及策略:不同系统要宏观把握分配比例,同一系统要强调效率优先、多劳多得。薪酬分配继续向井下艰苦岗位人员倾斜,井下一线、井下辅助、有一定技能和较繁重的地面岗位、工作简单轻松的岗位的薪酬比例关系建议为3.2∶2.5∶1.5∶1。坚持稳定工资水平、提高劳动效率、效益与工资同步的原则。鼓励各单位积极开展创收节支工作,对在技术革新、修旧利废、管理性节约、外委业务自身承担等方面采取措施而增加收入、降低支出的单位,按创收降本金额的0.2%30%增加各单位薪酬总量,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

七、注重事后分析,削弱事前控制

长期以来各部门单位年初计划不周详,非应急费用的“半路”费用时有发生,往往看似合理,但却是管理死角;不编制计划、预算,在实际报账时又不得不报,造成月末或年底超支,难以实现事前控制,不利于整体管理。

解决途径及策略:强化计划管理,一切经营活动都要建立在严密计划的基础之上,提高财务部门对费用发生的事前掌控能力,杜绝盲目开支,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八、重视流动资产管理,忽视不动产管理


在日常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一直以来都很重视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的管理,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尚有欠缺。提足折旧的资产已经无使用价值,没有及时进行鉴定、办理报废手续。部分资产存在丢失损坏现象,看管人员管理不到位。

解决途径及策略:既要加强流动资产管理,也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针对井巷、线路、管路、信息化设施、车辆等无专业部门和人员管理的现状,建立完善的实物管理机构。进一步提高管理者对所管理资产的了解、掌握、辨别能力,建立完善的台账制度,补充各类卡片信息,有效提高现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九、重视地面财产管理,忽视井下物料设备管理

各井下现场作为各生产单位的生产场所、材料存放场所,一直以来存在堆放不整齐、乱扔乱放乱丢、跑冒滴漏、废旧物资回收上交不及时、材料定置化管理不符合规定、账实账卡账牌不符、公共区域无人管理、租赁设备和大型材料被无偿占用等现象,大量闲置、积压、待回收的大型材料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不能很好地盘活资金。

解决途径及策略:切实加强对不动产的管理,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物流中心、机运区及使用单位要明确对租赁设备和大型材料的管理职责,制定租赁设备、大型材料的管理办法,加强后期监督、跟踪,杜绝各队组无偿无效占用,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大型材料投入要坚持先直接复用、再修复利用、最后使用新品的原则,对每台设备都要认真跟踪,避免无效的长期占用。

十、注重事故的考核惩罚,轻视事故造成的损失追究

由于对设备的维护质量不高、保养不到位、更换不及时等,各类设备损坏后更换、维修周期较长,影响和制约生产。根据有关部门数据统计,在各类生产事故中仅机电事故就占66.54%如主井运输皮带运行由于管理不到位,出现皮带开裂事故,直接材料费用、工程费用225.99元,间接造成停产3个圆班,损失1000余万元;采掘队组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行为,造成设备开关、减速器、链轮组件损毁等事故,虽然对有关单位进行了适量的考核,但修复或更换损坏的设备而发生的材料、备件、人工及管理费用较高,各种考核不足以弥补损失。

解决途径及策略:把井下和井上的损失同等看待,严格追究损失责任。在各类生产事故尤其是机电事故方面,注重责任的认定和事故的分析,合理确定事故误时影响产量、进尺和损坏设备的价值认定。严格建立机电事故分析制度,事故直接损失区分为主客观原因,将造成的直接损失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身上,将机电设备事故视同人身安全事故严格处理和对待。对设备损坏能修复的,应按修复投入价值来确定损失,进行考核;对损坏严重、无法修复的,应由责任单位承担更换该设备相应的现行价格。

(作者单位为山西世德孙家沟煤矿有限公司)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888012f48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