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9《词二首》教学资料 长春版

2022-04-27 00:00: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9《词二首》教学资料 长春版》,欢迎阅读!
二首,长春,教学资料,下册,单元



词二首

作家与作品 写作背景

红从193410月到193510月整整一年中,经历了11个省,走过终年积雪的雪山,越过人迹罕至的草地,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攻堵截,打垮了国民反动410个团和不计其数的地主武装,占领过54个城市,连续行二万五千华里,战胜了事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胜利地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会合。这就是著名的两万五千里。完成之后,从11月起,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对陕北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的三次“围剿”,有力地促进了全国民主运动的新的高涨。为了进行,红在19362月,渡河东征进入山西,取得了许多胜利,并准备开赴河北前线。但这时调动大进入山西,协同阎锡山阻拦红前进,同时命令东北和西北进攻陕北根据地。为了保存实力,争取停止内战,一致,红于5月间回师河西,同时发出“停战议和,一致”的通电,号召国内一切同红停战议和,共商救国大计。

《沁园春·雪》即作于19362月,正是红渡河东征,出师期间。这是一首长调,以咏雪起兴,赞美祖国的江山,评论祖国的历史,歌颂祖国的今天与未来。大气磅礴,兴会淋漓。久已脍炙人口,成为古今绝唱。

1945年秋,在重庆与国民进行和平谈判,柳亚子先生索句,手书此词以赠。有人因此认为即作于此时,并作了许多文章。可是柳亚子先生和词手稿明明写着:“次韵和毛润之初行陕北看大雪之作,不能尽如原意也。”既是“初行陕北”,当在10年以前;又是“看大雪之作”,当在三冬季节。去重庆,时在8月间,怎能于此时作此词呢?凡在这个误会下所作的论述,无论为长为短,统统是错了。

思考与讨论

一、《沁园春·雪》上片写景咏物,下片回顾历史。对祖国山河的自豪夸赞,与对历代帝王的轻松评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情感的反差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和情怀?

本题的设置在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胸怀,诗人的抱负,诗人的理想,诗人的自信与豪迈。祖国山河的美丽与拥有者相得益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是诗人,是文韬武略兼备的诗人。

二、《浪淘沙·北戴河》饱蘸着作者对祖国与人民的博大而深厚的感情。你感悟到这种感情了吗?请你找出表达这种感情的重点诗句,再摸索作者这种感情的构思轨迹。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是作者抚古后对现实的赞美。因为千年前的时代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时代,如今却一片繁荣景象。作者上片先是描绘壮观景色,下片抒写怀古颂今的豪迈心情。

有关资料

1.《沁园春·雪》赏析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语言与思想的一致,这本来是文学,特别是诗歌的特质。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又说:“语言是一种实践的……现实的意识。”(《德意志意识形态》)因此,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尤其是诗歌,语言不仅是构成形式的因素,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内容本身。诗歌的语言,必须是饱含情绪和饱含思想的语言,必须是富有暗示性和富有启示性的语言。诗的魅力,特别要从它那精确而调和的语言色彩中显现出来。一首好诗,固然取决于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但又必须依靠着精美的语言技巧。人们吟诵一首好诗,一唱三叹,击节称赏,往往不只是看它反映了什么,还总是要看它怎样反映的。正因

为这样,从最严格的要求来看,诗是不能翻译的。——由于译文的蹩脚而使原诗受到损失,相形减色,这是很自然的,有如摹描之于原画,有如模型之于雕塑,其真赝高低的差距,是难于避免不能弥补的。

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从文艺形式上看。咏雪是一首词,是一首律化的、长短句的、有固定句数字数的诗。它用的是《沁园春》这个词牌,是一首长调。它那种错落有致的铿锵和谐的音韵,它那种符合于现实生活形象的整齐工稳的对仗,不仅仅是我们表情达意的方法或形式,而且也影响着我们的情感或美感。因此,把这样一首完整精练的《沁园春》词一经语译,改变成一首自由体的白话诗,这些特点就大部分失掉了;正如一支优美完整的歌曲,不是通过歌唱,而只是概述它的歌词大意,我们能够把这歌曲作为一个艺术作品全部加以领略吗?当然不能够。此其一。

其次,从语言技巧上看。请把译文同原作对比读一读,加以仔细推敲,我们便会惊讶地发现,在用字造语方面,诗词是多么精审、巧妙,简直到达了极峰。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种启发:诗的语言与诗的构思是同时到来的。语言的苦吟推敲过程也就是构思的明确深入过程,其结果便是诗的形象的塑造与完成。这是一首咏雪的词,也就是所谓“咏物词”。而所咏的雪不是一般的雪,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雪,是结束了空前壮举的,一连粉碎了国民的三次“围剿”,正要挥师东征之际,在中国北方秦晋高原所见所感的雪,且是伟大诗人、革命导师在此时此地所见所感的雪。雪的形貌,雪的神态,雪的气魄,都是客观存在;而熔铸为诗的形象,则显然又融入了诗人的胸怀,诗人的抱负,诗人的理想,这些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无非是从历史地发展着又历史地规定着的民族的、人民的、阶级的心理状态、思想感情中所凝练出的精华。因此,我们通过诗篇所看到的雪,就具有了一定的特色、一定的性格:起句就指出了“北国”,二、三句又紧承起句,写得那么开阔,“千里”“万里”,极言降雪地区之广,“冰封”“雪飘”,极写严冬寒威之烈。两句总写就使“北国风光”落实了。“望长城”以下七句,又进一步细写“北国风光”的具体内容。诗人置身高处,极目远望,只见“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这“莽莽”乃是望中所见,而既曰“惟余”,则意中所想又不只此;又见“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滔滔”乃是意中所想,而既曰“顿失”,则望中所见不言而喻。这些既紧紧上承“千里”“万里”两句,又隐隐下启“须晴日”三句,构思的谨严,正于用字的精审处见之。更妙的是“银蛇”“蜡象”的比拟,诗人望中所见,1 / 3




实际上只是覆盖白雪的连绵的山峦与起伏的原陵罢了;可是,通过想象,却化做银蛇舞动,蜡象奔驰。本来不说白蛇、白象,而说银蛇、蜡象,已经经过了一道联想的桥梁;假如说这还不怎样困难,现在又把它们同山和原连结起来,并且不是用比喻语词,而是用动词“舞”与“驰”连结起来,不但色彩鲜明,而且神态生动,这就于事物的形神中融入诗人的情理了,不是高手是万万办不到的。写望中雪景到此已止,

而诗人的遐想却远远超过了这个界限:“须晴日”以下三句,更设想出红日白雪交辉互映的奇丽景色,使人仿佛看见溶溶漾漾的一片晴光。这是虚笔,却生发于前面的实写。虚实变化,飞动灵活,于雪晴的对比描绘中,更纵情歌颂了祖国的伟大山河,直赋予它以美的性灵,以人的形象:“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极赞景色之美,这是指晴日而言,但也连带地赞美了雪时;因为既然设想晴后“分外妖娆”,那么,当此雪时也定是“妖娆”的。同时,诗意如此酣畅,热情如此洋溢,它更引导着我们进一步推想:冬天的景色如此,那么,春天的更可知;北方的景色如此,那么南方的又可知。啊!“江山如此多娇”,换头处一方面总束上段,一方面又领起下文,过渡得多么巧妙。下面一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接得又多么自然,多么挺劲。江山既然像一位美人如此多娇,英雄们当然要争相倾倒,顺理成章,天衣无缝,所以说自然;上面全是写景,到此一转评论人物,别开生面,异突起,收纵联密,所以说挺劲。“惜秦皇”以下七句,举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只是“无数英雄”的几位代表而已。这七句同上段“望长城”七句,结构全同,唯于彼是空间的描写,静中有动;于此是时间的叙述,夹叙夹议。就笔势论,都是板上走丸,累累如贯珠,一气呵成,各极兴酣墨饱之致。一个“惜”字,直贯到底,扬中见抑;“略输”“稍逊”“只识”,同是评价,各有分寸。而列举古人,也还是为下文作势:“俱往矣”,三个字像一把铁扫帚,一挥扫清万古,就势折入今天:“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以“今朝”作结,一山飞峙,崚嶒嶒而起,突出主题,落在对、新人物的歌颂,也就是对人民、对阶级的歌颂,从而表现出对革命前途的无限乐观,对祖国未来的坚强自信。战马收缰,戛然而止,兴会淋漓,气势磅礴,真是字字敲打得响;水穷云飞,有余不尽,神韵隽永,意味深长,更觉句句颠簸不动。这是何等功力,这是何等手笔!如此种种,这仅是咏雪吗?如此种种,又哪不是咏雪呢?这是伟大诗人、革命统帅于特定时间空间,用特定语言形式所咏之雪;是通过雪的

自然形象对伟大祖国的现实和历史的歌颂。这是常人能够办到的吗?这是一般“咏物词”能够包容的吗?

本来“咏物词”历来公认难作。宋朝张炎说:“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词源》卷下)清彭孙遹说:“咏物词极不易工。”(《金粟词话》)吴衡照说:“咏物虽小题,然极难作。”(《莲子居词话》)为什么呢?张炎曾解释说:“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摹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词源》)邹祗谟也曾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远志斋词衷》)这些都是深知甘苦的说法。不似则脱,太似则粘。脱则离题,漫无边际,不知所云;粘则滞呆,雕绘满纸,了无意味。咏物词要做到既尽题中之精蕴,又富题外之远致,即使在物之形神与在我之情理,水乳交融,相互渗透,所谓“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

我也”(刘熙载《艺概》),然后方称合作。而达到这等境界又谈何容易呢?不只是要有个我,更重要的是还要看有个什么样的我。再者,“雪”是个极熟的题目,咏雪之作,在诗赋里,名章俊语,的确很多;光是曲词,脍炙人口的,也不少。史达祖《东风第一枝》,咏的是春雪;苏轼《江城子》,写的是雪中送客;辛弃疾《水调歌头》《念奴娇》《上西平》,都是写观雪,《满江红》《苏武慢》是写冬雪,《生查子》是写春雪,《永遇乐》又是写梅雪;这些只是顺手举例,如若有意去考查,历代词人中,从各种不同角度,写各种不同雪景,小令长调,俯拾即是。似此,写景而不落前人窠臼,实大不易。诚如况周颐所说:“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三十年前,以此法为日课,养成不入时之性情,不遑恤也。庸人读书,的确如此。他们崇古拟古,亦步亦趋,把古人的作品,不作“流”而作“源”,失“源”迷“流”,甘作前辈皂隶。丑女效颦,还惊四邻;学走邯郸,失其故步。

此辈填词,不蹈袭前人语,怎能办得到呢?可是,我们读诗词,那就是全然另一个天地。即以此词来说,无论写境造境,尽都破格创新:上段写北国景色,工丽而又阔大,既已把题中精蕴抉发无遗;下段由江山谈到人物,旨深而又气豪,更是把题外远致挥洒尽极。不但状物写景,形肖神圆,逼真如画;而且述怀言志,理壮情浓,意气风发。其胸襟之浩阔,真是扫空万古;其意境之高远,允称横绝。在咏物词中,实在可以说达到了上上乘。柳亚子先生曾有和词曰:“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意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沁园春》次韵和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是的,“千古词人共折腰”,此言诚不虚,且不说纳兰、东坡、稼轩,千古词人都可掩卷不观矣。

2.《浪淘沙·北戴河》赏析

上片,望中所见,说的是空间,写景;下片,心中所想,咏的是时间,抒情。时空掩映,情景交融。但有个立脚点,这就是今天,就是北戴河;这就是今天的北戴河,就是北戴河的今天。今天的北戴河,是的一部分;北戴河的今天,也正代表着。结语“换了人间”,仅4个字,便贯通古今,绾合时空,对伟大祖国的现实给予了热情的歌颂。

作者是怎样由空及时、由景及情的呢?这首词的构思是怎样进行的呢?对这一问题试作探索,于我们读词是具有启发性的。

上片,描绘大风雨中的海上景象:“大雨落幽燕”,劈头第一句,破空而来,突出了“大雨”;接着说“白浪滔天”,明写波涛,却夹带写出大风;这些都是以雄健之笔,从大处落墨,不假雕琢,而自具壮美。往下读,不见雨中的山峦林木,不见雨中的殿阁楼台,却咏出了“秦皇岛外打鱼船”。啊,看那一艘艘渔船,还在与惊涛骇浪搏斗哩!转眼又是“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这说明风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在滂

2 / 3




沱大雨和滔天白浪中,渔船都隐没了,谁知道它们隐蔽到哪里去了呢?还是被莽苍的烟雨所遮断了呢?这里含蓄地赞美了解放的人民不怕艰险的豪情。有的读者由此而驰想到强盗的舰队已从秦皇岛外的海面上逃得无影无踪,因为在这里正是强盗的舰队出没的地方。这驰想是允许的。虽然“作者未必然”,而“读者何必不然”。即如此,也还是暗含着赞美之情。正是这赞美给下片的热情歌颂作了伏线,打下基础。可以设想,诗人在面向着迷迷濛濛、莽莽苍苍的海天,凝神追忆着那倏忽不见的渔船的影像,一个意念猛然闪现在心头:那历史上的往事,岂不也是这样子吗?千年以前,东征乌桓的曹操正好也曾跃马挥鞭从这里经过,正好也曾在这里观沧海,这些岂不是已被时代的风风雨雨遮断得无影无踪了吗?于是就转入下片了。

下片,抒写怀古颂今的豪迈心情:“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些联想,自然是缘于地望和沧海。但这里的抚今追昔,却没有半点苍凉悲慨的感喟,没有一丝物是人非的怅惘,因为这联想的基础原是对现实的赞美,在上片已设下伏线。所以很自然地便接下去:“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与对往古的追怀相应的是对今天的歌颂。“秋风”眼看就又要“萧瑟”起来,而“人间”则已“换了”。这是说,千年前的曹操处的是一个时代,今天又是一个时代,两者完全不同了。千年前的曹操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这应是当时社会的写照,读了多么怵目惊心!千多年以来,广大人民前仆后继进行斗争,却始终陷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今天呢?嘿,那一艘艘海燕般乘风破浪的渔船,不正是人民干劲冲天,意气风发的象征吗?不正是新社会高歌猛进、欣欣向荣的图景吗?好一个“换了人间”,就这么4个字,便把全篇的主题思想点醒,而且把诗的意境扩大了,远远超过了北戴河一地的范围。真是热情洋溢,意蕴弘深;尤妙在戛然而止,即以此作结,更觉余味无穷,含蓄不尽。

教学建议

1.的诗词气势磅礴,教学时在讲清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重点是反复吟诵,直至背会。 2.课后指导学生读的其他诗作,使学生对其诗词的风格有个整体把握。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90f451fbd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6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