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怎么什么节都过-”

2022-05-22 16:19: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人怎么什么节都过-”》,欢迎阅读!
中国人,怎么,什么

“中国人怎么什么节都过?



我有一位老师,从来不将“圣诞”称为“圣诞”,而是称之为“耶诞”,原因很简单:对于不信基督教的他来说,耶稣只是个(或许)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而已,与“圣”扯不上关系。同样,他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中国人会热衷于过“感恩节”和“万圣节”。前者是北美“特产”的节日,用来感谢印第安人;后者则源自古凯尔特的传统。这两个节日甚至不能算是西方世界共有的,但都被原原本本地移植到了中国。

“中国人怎么什么节都过?”这是一位外国朋友对我提出的疑问。我答:两个原因,一是平日太辛苦太寂寞,二是为了消费。这样的回答或许有些粗糙,但的确表达了我的基本看法。很多人把洋节日在中国的盛行归结为国人受西方影响、“崇洋媚外”,实在言过其实了。人的本能和需求都是非常朴素的,在旧的环境里得不到满足,就会到新的环境中找寻慰藉。至于价值观上的认同,则远远谈不上。 我把中国人喜欢过洋节的现象称作一种“消费的仪式”。消费好理解,就是花钱,通过购买行为获取快感。那什么是仪式呢?在人类学中,这个词汇时常被理解成一种纯净的、基本的社会行为,没有意义或目的,仿佛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游戏”。若仔细观察中国人在过圣诞节时的种种行为,便不难发现其行为方式实在与一般意义上的“过节”相去甚远。



1 3


首先,共同行动的群体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家庭?,而是“情侣”或“朋友”。或者,用更时髦的话说,“和小伙伴一起”。这表明在中国,所谓的“过圣诞节”被纳入了社交而非家庭团聚的范畴。大家坐在一起吃喝闲聊,仿佛不是给耶稣过生日,而是给每一个人过生日。 其次,比起西方的种种庆贺方式来,中国单单把“送礼物”吸纳过来,成为中国式圣诞节的核心。一方面,购买礼物是消费行为,可以带来快感;另一方面,交换礼物符合日常社交的需求,在群体压力之下甚至会演变成一种半强制性的议程。多么富有消费主义时代的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特色!

最后,比起清明、端午、中秋、春节来,洋节日对中国人而言是没有文化和道德负担的节目。不必扫墓,不必挤火车或长途车赶回老家去,不必给小孩子压岁钱,也不必面对亲戚朋友们的种种“多余”的“关爱”。卸去了文化之重的节日,的确令人心旷神怡。人们甚至不必知道这节日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过这个节日,只要消费、社交、狂欢、遗忘。难道这不正是古老而常新的中国及生活在这个国家里的人最需要的吗?

一味批评国人爱过洋节日是“崇洋媚外”的做法没有任何意义,因其缺乏对普通个体的温情与理解。从常识上说,人只有在自己的母文化中存在,才能感到真正的温暖与安全。但文化的内涵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作出相应的改变。在美国,批评各种节日(尤其是圣诞节)已经演变成“花钱节”的观点也已不再新鲜,消费主义似乎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共通困境。当传统节日统统与祖先崇拜紧密关联而无法满足



2 3


新的时代需求,年轻人们自然要将目光转向其他地方。我本人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泛滥并无特别的好感,但交换礼物的确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友善关系的最简单的方法。只有令人没有文化负担的节日,才能真正赢得大众的欢迎。

所以,当人们开始将中国的乞巧节转化为中国式的“情人节”,并选择在这一天与情侣共度良宵,如我这般保守人士虽多少有些无奈,却也能坦然视之,因为这似乎是人力无法阻挡的过程。人是趋利避害的,自然也是功利的,可这种功利又如此合情合理。吸纳了消费主义元素的传统节日,总好过不明就里“拿来就过”的洋节日――我们也将不得不无可奈何地承认这一点。毕竟新的传统恐怕要干百年才能形成,而人的饥渴与困惑是实实在在的。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14.1.3



3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975ed0296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d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