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轻谁重》教学反思

2022-10-13 07:34:4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谁轻谁重》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反思,教学

《谁轻谁重》教学反思

《谁轻谁重》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二课。在第1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糙、光滑等,但还没有对这些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接下来的两课中,学生将会逐步认识物体的轻重和形状。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在第1课的观察活动中,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不同,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本节课的难点是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课堂中老师和学生通过猜一猜、掂一掂的方法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种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的方法来判断。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针对一年级学生,教科书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完成对5种物体的轻重排序。课堂上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学生对于自己测量的结果没有认真分析,也与学生的年龄有关系,理解能力不够,还需要多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活动过程中,在使用简易天平方面,我先做了个用回形针的数量比较小塑料块的轻重,然后组织学生分组称量不同的物品,最后组织学生说一说哪种称量方法更准确。整个活动设计有学生兴趣入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称量方法中体会到用简易天平这个称量工具称量


物品最准确,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实验,激发了学生研究物体的兴趣。也让学生观察到相同大小的物体因为材质不同重量也不一定相同,相同材质但大小不同重量也不同。

活动结束后,我觉得课堂上语言不够精简,备课时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环节设计在时间的把控上不够精准,前松后紧。科学上还要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言要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995d3e40f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